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長兼CEO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先生演講之后,本刊對其進行了專訪,圍繞“經營哲學”、“日本的得與失”、“東方文化對企業(yè)管理模式的影響”等話題展開。稻盛先生不疾不徐,平靜溫和,他將600天拯救日航的成功歸因于“改變人心”,他的至高企業(yè)經營原則是“珍視員工”,他時刻在“大愛”和“小愛”中協(xié)調平衡,他將“為世人盡力”視為此生之大任。無論是為人,還是做事,稻盛都已堪稱臻于化境,凌于絕頂。
為世人盡力是此生之任
改變從心
《中歐商業(yè)評論》(下稱CBR):您成功地用600天拯救了日航,一個關鍵方法是你向日航注入了阿米巴的經營思想。阿米巴強調小而靈活,用它來取代日航的官僚的經營理念。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讓一個大企業(yè)煥然一新。這個難度非常大,您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
稻盛和夫:日航目前的成功并非因為引入阿米巴。在日航這家超過3萬名員工的大企業(yè)中構建阿米巴,我們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阿米巴經營到今年4月才剛剛在日航形成系統(tǒng),并還在逐步完善。
第一年的實績是日航干部員工意識改變的結果。進到日航,我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改變日航員工們的思想意識。在演講中我已經提到,就是制定新的日航哲學,讓全體員工共同擁有和贊同這種哲學,并且運用這種哲學在各個職場內鉆研創(chuàng)新,改革改良。讓他們發(fā)自內心地認為,自己的公司必須靠自己來守護。3萬多名日航員工改變意識,具備了新的精神狀態(tài),才使日航的重建走上了軌道。
CBR:讀了您的書,特別是《活法》以后,我們感悟都很深。您在52年前創(chuàng)辦了京瓷,27年前又創(chuàng)辦了KDDI,去年年初是臨危受命前來拯救瀕臨倒閉的日航。這三家公司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領域,我們知道您也并不是這三個領域的專家,您到底是靠什么,經營不同產業(yè)的幾家公司都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這里的秘訣是什么?
稻盛和夫: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企業(yè)里確立了經營的原理原則。我所說的“原理原則”,就是企業(yè)要珍視員工。我認為企業(yè)經營的目的首先是追求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我向員工們訴說這一點,讓大家都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公司。對于那些認為自己是受雇于人,為別人而工作的人,我會對他們說:“不對!要積極主動,為自己的公司工作!”無論是重建一個公司,還是把原有的公司經營得更好,員工們與經營者抱持同樣的想法,齊心協(xié)力,共同奮斗,這是最重要的。我實踐了這條原理原則,因此,不管是什么行業(yè)、什么領域,只要全體員工同心同德,自己的公司自己守護,靠自己的努力把公司經營得更加出色。如果大家都這么思考,這么行動,事業(yè)就能成功。我向員工們灌輸這條共通的經營的原理原則,這才是領域完全不同的企業(yè)都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CBR:明年您將年滿80歲,現(xiàn)在依然戰(zhàn)斗在日航的第一線。你也提到過要人、事合一,但做到很難。您是以什么樣的信念和毅力,做到人和事的完美的融合?
稻盛和夫:為社會為世人盡力是我的人生觀。我想,這是我的人生、是我來到現(xiàn)世的一大任務。盡量為他人做貢獻,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有這種想法,所以也沒多考慮自己的年齡,鞭策自己這把老骨頭,接受了重建日航的重任。做了近兩年,我感到很疲倦了。漸漸地我想也到了請人體諒我的時候了。拼命努力到了今天,或許今后還有人會請我再干些什么。我希望盡可能不要再出現(xiàn)這樣的事態(tài)。能讓我在更安靜的狀態(tài)下做一點幫助他人的事情。稍微說一點離題的話。在十年前,我在日本成立了救助受虐待兒童的“兒童福祉法人”,在京都建立了可以收養(yǎng)從5歲到高中三年級的孩子80名的設施,還收養(yǎng)了剛出生到3歲的嬰幼兒20名,都是因某些原因失去父母的孩子。我每年會多次去那里,與照顧嬰兒的職員,與充當兒童父母的、每天努力工作的職員們交流,鼓勵他們,讓那些孩子都有幸福的人生。在我有生之年,想多做一些這樣的事情。
CBR:人的一生總有很多缺憾。您在治學和治企業(yè)的過程中,存在某些遺憾嗎?該怎么去做?
稻盛和夫:讓我感到遺憾的事不太有。每一個瞬間我都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奮斗到今天。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都全力以赴,心無旁騖。所以沒有遺憾的感覺,或者類似“糟糕了!當初這么干就好了”這種后悔的情緒也沒有。
企業(yè)領導者需要佛教儒學
CBR:您對孔子、孟子、陽明理學均有深入研究,其實中國當代的學者一直都在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做一些反思。比如談到儒學,對社會的進步到底是一種幫助、推動,還是一種束縛?中國一直在輪回中打轉,在打轉中輸給了西方。儒學在社會演進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以及它在現(xiàn)代社會中如何適應和發(fā)展?
稻盛和夫:儒教的本質在于論述人應有的生活態(tài)度,其中包括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人生觀。我認為其中許多內容仍然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如果說儒教中存在一些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內容的話,可能就是過分重視人的血緣關系。比如,一個家族中有人成功了,就要關照、幫助各種親戚朋友;還有世襲制的問題,一定要讓自己的子女繼續(xù)自己的事業(yè)。在家族中尊敬、重視父母叔姨等長輩當然是應該的,是好事。但如果不適當?shù)貙⑦@類關系放在一切之上,放在最優(yōu)先的位置上,就會成為枷鎖,有可能制約正常的社會關系。這一點在現(xiàn)代社會中會產生問題。但儒教在人應有的生活態(tài)度、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人應有的心態(tài)等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見解,現(xiàn)在仍應該發(fā)揚光大,活學活用。
CBR:也有人認為東方的不管儒教也好,佛教也好,更適合個人的修養(yǎng),有利于個人獲得更大的幸福感,但不利于組織,不利于群體的進取心,競爭力,不利于創(chuàng)新。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稻盛和夫:的確,佛教也好,儒家經典也好,主要用于個人的修心養(yǎng)性,磨煉自身的人格。但是,我認為,在現(xiàn)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如果想把企業(yè)經營得非常出色,那么企業(yè)領導人必須是佛教和儒教中特別提倡的品格高尚的人。如果企業(yè)領導人私心很重,極其利己,只想自己獲利,這樣的人,若欲望強烈、有進取心、拼命努力,一時或許也可能經營出色,把企業(yè)做得很大。但因為他持有的哲學的層次很低,最終會把整個組織引向失敗。所以我認為佛教儒教不僅適合于提升個人的品格,也適合于成為組織領導人的哲學。從“必須讓品德優(yōu)秀的人充當組織的領導人”這個意義上講,運作大企業(yè)的領導人更需要佛教儒學中的優(yōu)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