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禮儀文化差異
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交往的藝術。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fā)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稱謂稱呼方面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例如,西方稱呼男性為先生,稱呼女性為女士或小姐;而在中國“先生”最早是對有學問者的尊稱,現今“先生”在中國也成為一種對男性表示尊重的稱呼。西方人對伯母、嬸嬸、姨等統稱”auntie”而中國人由于受老幼尊卑的影響,父親那邊的稱伯伯,姑姑,母親那邊的稱為舅,姨。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因為在西方正式頭銜用于法官、軍官、醫(yī)生、教授、高級宗教人士等。而在中國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人們喜歡加上職位,xx經理,xx總裁等,中國人認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交際語言方面
中國人見面時通常點頭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禮,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則認為欠身顯得自卑,西方較為常見是貼面禮、親吻禮;中國在見面時喜歡客套的問去哪了?有沒有吃飯?西方則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隱私。送客離開時,中國人習慣挽留,說“走好”“慢走”,而西方則是微笑著說再見。在面對他人夸獎所采取的態(tài)度方面,中、西方人不相同。面對他人的夸獎,中國人常常會說過獎了、慚愧、我還差的很遠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謙虛;而西方人面對別人真誠的贊美或贊揚,往往會用謝謝來表示接受對方的美意。
▲宴請方面
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中國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觥籌交錯,歌舞升平。而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過吃飯的方式,吃西餐時,主人不提倡大肆飲酒,通常喝啤酒、葡萄酒,而且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靜、典雅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jié),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fā)出難聽的聲音。
▲禁忌習俗
中國人不喜歡說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于雙數,追求成雙成對。西方人不喜歡13,緣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猶大出賣耶穌,有13個人。
中國人喜歡黃色,認為黃色代表尊貴,中國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蛇,基督教中蛇引誘亞當夏娃偷吃禁果,是魔鬼撒旦的象征。而西方基督教以黃色為恥辱的象征。
▲ 日常行為習慣
西方人比較忌諱別人探聽其隱私,所以一般忌談論年齡、婚姻、收入等。而中國人則認為這是一種表達關心的方式。
在中國,人際交往特別講究禮數,重視禮尚往來,往往將禮作為人際交往的媒介和橋梁。東方人送禮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節(jié)日互相拜訪需要送禮外,平時的婚、喪、嫁、娶等都可以作為送禮的理由。西方禮儀強調交際務實,在講究禮貌的基礎上力求簡潔便利,反對繁文縟節(jié)、過分客套造作。西方人一般不輕易送禮給別人,除非互相之間建立了較為穩(wěn)固的人際關系。
中西禮儀差異的文化根源
▲“天人合一”和“天人兩分”思想體系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中國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它提倡“以類和之,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對自然規(guī)律的順從和對自然的迷信、懼怕和崇拜,使人們不得不力求形成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群體去適應自然,認為人只有回歸自然,將自我融入群體和自然之中,才能達成“和諧”,這種思想必然會導致群體主義的價值取向。西方受基督教“原罪說”的影響,一生為贖罪而奮斗,致力于改造自然,將人與自然相分對立,在人與自然的斗爭中,西方人充分相信個人的能力。認為個人不必依賴群體也能戰(zhàn)勝自然,這種“天人兩分”的思想勢必導致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
▲群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價值取向的影響。
中國文化認為每個人不是孤立的獨立個體,而是群體網絡上的一分子。為了保持和諧的群體不至于分解離散,為了維護鞏固良好的人際關系,群體之間形成了一些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例如:重義輕利,內省、自制、等級尊卑,集體主義和對群體依賴等價值觀念。在以群體主義為取向的中國社會,人們的一言一行必須符合社會和群體的期望,謙卑或其衍生物“卑己尊人”的禮貌行為是人人所崇尚的。“禮”文化教導人們要尊敬長者和有地位者、懂得禮讓,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西方人則推崇個人獨立自主的個人主義。他們把自由、平等、民主、權利作為人生存的前提,這種價值觀念培養(yǎng)了其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西方人尊重個人權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這一“平等”觀念體現在打招呼、稱謂行為模式中,還表現為對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過分客氣和禮貌,對待家庭成員甚至是晚輩也是“謝謝”掛在嘴邊。以個人為中心的個體文化是個體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沖突,而且將交際規(guī)則視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策略。
▲宗教信仰的影響。
中國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皇權勝于神權,沒有一種宗教占統治地位,我國就總體而言,是一個非宗教的國家,因此中國禮儀沒有宗教色彩;而在西方,基督教一直是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公元4世紀時,基督教就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成為西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西方歷史上還曾多次爆發(fā)過影響深遠的宗教戰(zhàn)爭,因此西方禮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女士優(yōu)先的禮儀是受基督教文明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為高尚情操的影響,對基督教徒(天主教與東正數)來說,圣母瑪麗亞樹立了尊貴貞潔的形象,基督教文明尊崇瑪麗亞為圣母,對心愛的女性像上帝一樣頂禮膜拜,即使西方國家處在封建專制社會的中世紀時期,騎士的傳統也是以保護女性為己任。騎士都要選擇一位貴婦人作為尊敬、愛慕、服從的偶像,學會一套討好、效忠、保護女人的本領,不惜為她遭受苦難,獻出生命,這種“騎士風度”對社會風尚產生了深遠影響。
禮儀的差異源于不同的文化內涵,其在歷史演繹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帶有本土文化的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不僅要承認差異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正視差異,保持積極的溝通心態(tài),實現文化認同。在努力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的同時,注意吸收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豐富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正確對人,正確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