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太吉創(chuàng)始人 赫暢
如果說黃太吉之前做的事情叫創(chuàng)造一種認知,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叫加持。比如我們和奔馳的合作,比如深入傳媒行業(yè),拍了一部電影《我要你開花》。如果你的認知創(chuàng)建得不對,那么就沒有今天的黃太吉。
黃太吉已經發(fā)展三年。今年我們已經不是一家煎餅果子店了。
1.0版本的黃太吉,我們想做成中式麥當勞,希望改變大家對煎餅果子的認知。于是,我們不只賣煎餅,做了很多周邊產品如豆腐腦等。我們特別重視門店的體驗和認知,同時創(chuàng)建粉絲社群。我們把所有產品的研發(fā)都交給了用戶。黃太吉1.0版本的勝利是文化的勝利,我們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開發(fā)金槍魚版本的試吃會等。
如果說黃太吉之前做的事情叫創(chuàng)造一種認知,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叫加持。比如我們和奔馳的合作,比如深入傳媒行業(yè),拍了一部電影《我要你開花》。如果你的認知創(chuàng)建得不對,那么就沒有今天的黃太吉。我們最大的感悟是,沒有社交屬性的產品,就像沒有開光的佛像。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收獲就是我們的產品序列,以及早期的社群和團隊。
但我們的坪效在1800左右。麥當勞的人效能夠做到5,我們只能做到1.7,這意味著我們的門店人效很低,根本不掙錢。
餐飲的渠道在房租、人力、營銷上面,中間成本消耗掉了餐飲行業(yè)的全部利潤,我們于是決定進入黃太吉的2.0版本,做外賣版黃太吉。我們去了很多互聯網公司送外賣,看看大家感覺怎么樣,結果反響很好。
我們一方面開始統一外賣的形象,另外一方面開始投資寶珠奶酪、叫個鴨子和媽媽的菜。我們開始學習其它的類似品牌。
我們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主張30分鐘3公里覆蓋,給外賣員每單9—14元的高提成。選產品的時候毛利要在70%以上,制作時間在3分鐘以內。我們對外賣的理解是,送餐必須快,快了才能熱,熱了才好吃。
目前,外賣業(yè)務已經占據了我們70%的收入,所以黃太吉不再是門店型公司,門店變成了品牌和體驗中心。
這個轉型的痛苦就是,我們過去的團隊在既有模式下沒有用了。所以我認為,公司的既得利益者是創(chuàng)新者的天敵。于是我們進入到了3.0時代,做中國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單品快餐生產配送平臺。
今天的互聯網外賣平臺的痛點有幾個:配送是連取帶送,取餐耗費一半成本。僅有15%的商家返點,難以覆蓋高昂的配送成本。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做區(qū)域化中央廚房,擴大外賣產能。我們希望從單一地點出發(fā)送餐,大幅提高送餐效率,從供應鏈中獲取毛利。我把工廠店放在CBD,過把中央廚房由行業(yè)的上游變?yōu)樾袠I(yè)的終端。隨后接入了第三方的產品,幫第三方釋放產能。我們用標準化的流程讓整個過程都變得標準。不做實際加工,只做換包裝。材料分離,一步組裝。工廠標準,產銷閉環(huán),我能夠把所有的餐廳都變成互聯網化的平臺,用共享經濟來重塑餐飲行業(yè)。
聚焦白領市場+快餐精品+快速送達是我們未來的任務。我們做了四件事就是精品、剛需、海量和極低邊際成本。
在這個轉型里面,戰(zhàn)略意志高于一切。當時有很多困難,但我們都克服了。我們認為黃太吉的平臺價值高于一切。
黃太吉4.0版本是打造餐飲外賣金融業(yè)。外賣是餐飲行業(yè)的全新需求,這個需求是手機帶來的。餐飲行業(yè)的集中度會逐步提高,形成完美的產業(yè)鏈條。我們希望能夠打造移動互聯網行業(yè)的餐飲新生態(tài),其它創(chuàng)業(yè)者只需要會做品牌就好。
我們有一個謙卑的野心。如果能夠一天做到10萬單,那個時候就不是外賣平臺了,而是基于關系的30分鐘物流服務體系。
整個中國快遞行業(yè)的產值是1800億元,但外賣行業(yè)在沒有釋放的情況下已經達到了1600億元。今天外賣平臺的訂單量比順豐還要大。未來的物流應當是服務型物流。未來大家之間一定會開戰(zhàn)的,所以吃只是入口,送才是資產。
過去我們是從產品到系統,然后從系統到平臺,三年后我們從平臺到生態(tài)。我們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是三次零到一。所以三歲再也看不到老,沒有動態(tài)眼光如同瞎子一樣。
我覺得創(chuàng)業(yè)是戰(zhàn)場,不是法庭也不是演播室。所以我的結論是,和舊時代開戰(zhàn),才是最偉大的創(chuàng)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