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氣候悶熱,難得閑暇陪兒讀書,有感而發(fā),和柱子一起來探討陽明先生所說“人須在事上磨”的意境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原文] 摘自《王陽明全集》壹P87,線裝書局版
?。懗危﹩枺?ldquo;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yǎng)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环侥莒o亦定、動亦定。”
譯文:(陸澄)問:“清靜的時候,便覺得心境泰然,但一遇到事情,感覺就不一樣了,怎么辦呢?”王陽明說:“這是只知道靜養(yǎng),不知道做克除私心雜念工夫的緣故。這樣來對待事情,心境便會反反復復。人必須在事上去磨練,這樣才能清靜時也安定,變動時也安定。”
柱子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一下,望各位指正。
1.人為何須事上磨?
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遇到名師絕對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尤其在迷茫及年輕時,名師的一句指導會有醍醐灌頂之功效。那名師的智慧是如何煉成的?我所見過的有智慧的人基本特征是:能經(jīng)折騰、歷經(jīng)風霜、經(jīng)歷磨練、洞悉人情、平等待人、有高峰體驗、性格平和睿智,養(yǎng)成這些特征所需修煉的共同點:經(jīng)歷事情、不斷折騰。當你能很好地和這個世界、旁人、自己相處時,你大概可以說你是經(jīng)過事情磨練的人,如此方能心定、遇大事而不慌張。
只有做事的過程中,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愉悅,逆境的歷練是福氣,困難是最好的人生禮物,尤其年輕時得到吃苦的機會更是難得的一種財富。工作感到困難時是一個人進步最快的階段,惟有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在你心疲力竭時,老天都會來幫忙。
人生下來就需要去做事情,去經(jīng)歷事情,不管喜歡與否,努力用心去做,須知做成一件事情是“建立自我”最好的手段。
2.磨練的目的是什么?
房地產(chǎn)行業(yè)稱“地產(chǎn)駭客”的孫宏斌有一段話:“人原本可以生活的很好,可以不冒險,但因為選擇了夢想,而會遭受到困苦和失敗。雖然中國人講成王敗寇,但為了夢想和理想而拼搏,即使沒有成功,也值得所有人尊重。”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是一個展現(xiàn)自我、認知本我、達到無我的過程。
陽明先生有云:于做事時識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即儒家所說的良知,良知為心之本體。我想磨練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如此吧!華人著名商界領(lǐng)袖李嘉誠先生已八十多歲,每日仍工作10小時以上,他在汕頭大學的2016年畢業(yè)講演《未來就在眼前》中提及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實為一位諄諄長者的殷切教誨,希望每個人都能追求理想、追求超我,過程中的各種風景是我們最好的營養(yǎng),激勵我們達到“無我”“致良知”的境界。
3.如何做事?如何磨練?
遇事不怕、不慌、不急、不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天塌下來還有長人頂著。如真遇磨難之事,只管悶起頭來用心做去,自會有云開霧散日。我自己二十五歲在IT行業(yè)從業(yè)時期,去中部某省會開分公司,因業(yè)務(wù)競爭被合作伙伴舉報,串通某質(zhì)檢機構(gòu)非法扣押設(shè)備及人身自由;同事在湘西設(shè)備被騙還被人誣陷進局子里被敲詐,最后付了大額錢財方才脫身,如此等等,也都一一過來,并沒有傷得分毫,反而成為難得的人生經(jīng)歷。有一句南國俗語說得好:人生最窮無非討飯,不死一日終會出頭。
記得一句話:讀書有博士,做生意沒有博士,做生意其實就是做人情世故,滿足人的七情六欲的需求。懂得人情機變是人生最好的的積累。做事總歸其實是做人,待人接物是最好的磨練心性的機會,你會在過程中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稀奇百怪的事,因此,我建議年輕人工作有機會要多多去服務(wù)類崗位鍛煉,尤其是銷、客服、售后等直接面對客戶的崗位。
國內(nèi)很多企業(yè)推崇日本人倡導的工匠精神,近期國內(nèi)各大企業(yè)也在推行效仿。其實陽明先生早有論斷,提出“惟精惟一”一說,惟精方能惟一。做事只有深入研習、一門深入,智慧自會增長,凡事皆能觸類旁通就如日本著名企業(yè)家稻盛和夫耄耋之年再出山擔任日航董事長,在完全對行業(yè)不熟悉,卻憑其提出的重建使命感、領(lǐng)導力重建、團隊阿米巴模式等而使其重新回歸正常經(jīng)營,創(chuàng)造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的一大奇跡。
行文至此,柱子眼淚都要留下來了。如果早看到這段話,以前工作過程中所經(jīng)受的順境如:得意、夸贊、獲得成績、連續(xù)提拔等,逆境諸如:困難、委屈、誤解、惡意中傷等等,不就是過程經(jīng)歷的“事”嗎?這些都應(yīng)該是磨練心性最好的禮物呵!那樣就不會在別人責難不解時有退縮之舉,就不會在順境得意時不知自我,就不會遇到陰險肖小時避而退讓,就會在面對重大抉擇時遵循內(nèi)心、寵辱不驚、勇于擔當;由此我會始終保持一顆謙遜、中庸的赤子之心,失意不忘志,得意不忘形。
磨礪、希望永在;如相信,請堅信。
敬請期待柱哥下一篇《論知行合一》
和策柱哥,致力尋求管理的真諦,認知管理的本原,歡迎來函探討。電子郵件>>: 363653463@qq.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