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惫芾碚呷绻荒艿玫缴纤镜男湃危撬蜔o法打造高效的團隊,也無法安心工作。
關于如何獲得上司的信任,中庸給出了一條途徑,就是“明善”而后“誠身”, “誠身”而后“順親” ,“順親”而后“信友”, “信友”而后“獲上”,上獲而后下可治也。
中庸給出的路徑,是一條康莊大道,說透了立世之基,為人之本。同時,這也是一條有點“玄”的路徑,充滿著“機變”的味道。套用道家太上老君一句話“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不必深究。
在管理工作實踐中,要獲得上司的信任,是通過工作接觸得來的,而接觸是一個過程,過程中最要緊的是細節(jié)。
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學員劉科長與我談了他與FSE建立信任的故事(FSE是韓國企業(yè)派遣到韓資在華企業(yè)的韓國母公司的管理者)。
劉科長所在的部門當時沒有部長,他直接和FSE報告與請示工作。當時,這名FSE剛來中國不久,對該部門的人員與情況也都不是很熟悉。加上劉科長不能用韓語進行交流,雙方的溝通機會并不多。第一次,劉科長去請示某項工作,按照公司的工作慣例,精心附上了相關的數(shù)據(jù)及圖表說明文件。他想經(jīng)過這樣的準備,這份請示獲批應該沒有問題。然而,結果這份請示,被當場否決了。而問題卻不在于數(shù)據(jù)材料的真?zhèn)?,或者是請示方案的可行性程度?/P>
當時,F(xiàn)SE看了一下報告整體狀況,看了看劉科長,看了看隨行翻譯,簡單地問了幾個問題,劉科長都回答得非常流暢,于是這名FSE在審批欄內,劃了個“勾”,開始簽名。劉科長很開心,想不到如此順利。名還沒有簽完,F(xiàn)SE忽然想起什么,指著某個數(shù)據(jù),又問了一個問題。劉科長始料不及,當時頓了頓神,繼續(xù)作答。這一頓神,壞了,F(xiàn)SE在已經(jīng)打好的“勾”上重重地加了一筆“斜杠”,再簽完了名,該請示被否決了。
劉科長被震憾,就那么一“忽閃”,“勾”變成了“叉”。為什么呢?為什么呢?!
信任!劉科長反省的結果是信任。一個剛來不久的外國人,語言不通,對手下也不了解,要讓他相信,簽字確認,畫押擔責,那就來不得半點含糊。
此后,劉科長在與FSE接觸的過程中,更加注意充分的準備,每一個數(shù)據(jù)都不放過。終于,在兩個月后,有一次四份請示,同時獲批。如今,新任部長已經(jīng)就位,部里的很多工作都要通過劉科長去與FSE進行接觸,他很自豪。
與上司建立信任,第一次接觸很重要。劉科長的第一次正式接觸雖未成功,但他能及時總結,并身體力行。第一次的小插曲就成了“不打不成交”了,反而加深了雙方的了解與信任。
如此,在獲得上司的信任方面,工作結果當然重要,同時接觸過程,特別是細節(jié)亦需要充分重視。二者缺一不可。我們不能偏執(zhí)“只拿結果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