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指人們普遍具有的辨認事物、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或認識。在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zhì)之一。然而,縱然后天學習可以加強才智,可智還是和人的天賦異稟有很大相關(guān)。
身為管理者,自然不必也不可能都是德才兼?zhèn)?,事事亨通,然而這并不會影響其成為一個治企之才,治國之才乃至治世之才。三國中官渡之戰(zhàn),袁紹之兵數(shù)倍于曹然而慘敗于曹主要在于身為統(tǒng)帥的袁紹志大而智小,多謀而少決。劉備與孫權(quán)同樣禮賢下士,且劉備卻略顯智謀不足,資本不足,然而能得諸葛亮助其一臂之力,也是因為孫權(quán)僅能“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劉備得孔明前寄人籬下屢辭高官厚祿,韜光養(yǎng)晦,終成鼎立三國一代英主。
可見,管理者之智不在謀略之智在決斷之智;不在一人之智,而在用人之智;不在謀一時小智,在謀長久大智。
如今市場競爭激烈,瞬息萬變,很多時候時間就是機遇,機遇稍縱即逝。誰跑的過時間誰就是贏家,誰抓得住機遇誰就是勝者。管理者優(yōu)柔寡斷多謀少決容易喪失最佳時機,東風來時未備草船,最終導致一招棋慢滿盤皆輸。
劉備與曹操及孫權(quán)相比,既無“金融資本”,也無“一城一域”,然而卻可與之鼎足而立,亂世中長久相持。就在于劉備的善于用人。選人貴精不貴多,皆能獨當一面;用人不疑能善任,皆能盡其才;留人用情用事業(yè),功名錢財皆不惜。用人方面,即使智圣孔明之智也不如劉備。劉備用人能使人盡其才,孔明卻不擅授權(quán)管理,未能做到丙吉陳平的“問牛不問人”,因此二人相比,劉備更具用人之智,更適合做管理者,而舉世之才的孔明也只能為之用。
另外,管理者之智,也在于理智的智慧,道德的智慧,而不能是其他小聰明歪腦筋。偷稅漏稅的腦筋斷不能動,假冒偽劣的產(chǎn)品定不能有,不義之財不取,不義之舉不為,這些都是不疑小利害企,只圖長期興企的大智慧。
任何一個企業(yè),國家的興盛都不會是一人之功,管理者的背后定有一個龐大的智囊團為其謀略,管理者不僅要善用其人還要善斷其謀,并具有高瞻遠矚眼光,這些都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所應(yīng)當具備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