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式噴灌機正在為幼苗澆水
北京市大興區(qū)長子營鎮(zhèn)沁水營村的張鳳國,經營著一個占地20畝的育苗場,秧苗年產量達500萬株。說起集約化育苗,老張最大的感受就是節(jié)水省工。
在張鳳國的育苗場,溫室里各種蔬菜秧苗正在穴盤中享受著移動式噴灌機噴出的水霧,葉面上的細小水珠晶瑩剔透。老張介紹說,他家的育苗場和普通農戶的育苗棚不同,苗床上方懸掛的移動式噴灌機,可以從東向西緩緩移動,逐排澆灌秧苗,而且全部智能化操作,不需要人工參與,既省水又省工,比農戶自育苗降低了成本。
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育苗室主任趙景文介紹說,和傳統(tǒng)育苗方式不同,集約化育苗技術是以穴盤為主要育苗容器,以草炭、蛭石、珍珠巖等為育苗基質,在溫室等可控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精量播種。以常用的72穴西紅柿苗盤為例,整個育苗期共需澆灌12次水,一次用水量1.2公斤左右,單株秧苗耗水量滿打滿算才0.2公斤。
“農民傳統(tǒng)的育苗方式,可不像現(xiàn)在這樣省水。”市葉類蔬菜創(chuàng)新團隊崗位專家曹之富從事蔬菜栽培管理已有30多年,說起傳統(tǒng)育苗的費水,老曹連連搖頭。“傳統(tǒng)育苗最費水的就是栽種前的澆灌底水環(huán)節(jié)。”曹之富說,“挖好苗畦,碼放好穴缽,就開始扯過膠皮水管大量澆水,大約要澆灌10厘米厚的底水。”再加上撒種之后的按需澆灌,粗略統(tǒng)計下來,同樣育1株西紅柿苗,耗水量至少要1.2公斤以上,比集約化育苗多耗水1公斤左右。今年,僅春溫室、大棚茬口集約化育苗量就達1.57億株,可省水15.7萬噸,節(jié)水率83%。 劉菲菲柯南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