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麥
核豐一號(原名CT493)
審定編號:津?qū)忹?002001
品種來源: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麥輪回選擇群體中分離出的優(yōu)良不育株為母本,用多父本聚合雜交,后代分離出的可育株經(jīng)系圃選育于1997年育成,雜交組合為:太不/冀麥88-4319//BE4/3/(太不/Crim津農(nóng)4358)。
報審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冬性,抗寒性強,葉片短寬,拔節(jié)后葉片上沖,株高80cm左右,株型緊湊,分蘗力強,成穗率高,長芒,白殼,白粒,每畝40~45萬穗,最高可達50萬穗,千粒重40~45克,每穗23~28粒,抗病性較好,冬前長勢繁茂,耐晚播,最遲可到10月15日播種,后期落黃好。抽穗期、成熟期與京冬8相同,全生育期250天??购澡b定結(jié)果:越冬死株率7.03%,死莖率14.5%,抗寒性為一級。經(jīng)中國農(nóng)科院植保所鑒定:中抗至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高感葉銹病。經(jīng)滄州市農(nóng)科院鹽池鑒定,耐鹽一級。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干基)14.82%,濕面筋28.4%,干面筋9.4%,沉降值15.7mL,吸水率58.20%,屬于普通小麥。
產(chǎn)量表現(xiàn):天津市一九九九~二000年度冬小麥高肥水組區(qū)域試驗,三個試點平均畝產(chǎn)393.27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378.03公斤/畝)增產(chǎn)4.0%,增產(chǎn)不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第2位。天津市二000~二00一年度冬小麥高肥水組區(qū)域試驗,四個試點平均畝產(chǎn)396.0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375.62公斤/畝)增產(chǎn)5.4%,增產(chǎn)不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天津市二00一~二00二年度冬小麥高肥水組生產(chǎn)試驗,三個試點平均畝產(chǎn)417.0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382.0公斤/畝)增產(chǎn)9.16%,居4個參試品種第1位。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抗倒伏能力較強,屬中、矮稈多穗類型。播前應重施底肥,每畝施粗肥3方,尿素10公斤,磷酸二銨25~30公斤,基本苗在18~20萬為宜,起身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15~20公斤。有條件的地區(qū),在開花期后可進行葉面噴肥,提高千粒重和籽粒品質(zhì)。及時防治蚜蟲,適時機收。
適宜種植地區(qū): 天津市中上水肥地區(qū)做冬小麥種植。
保豐104
審定編號:津?qū)忹?002002
品種來源: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從1985年開始,以C39為母本、豐抗8號和農(nóng)大015為父本雜交后,通過系統(tǒng)選育于1996年育成。
報審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冬性,長芒、白殼、紅粒、硬質(zhì)、穗紡錘型,幼苗半匍匐,分蘗力中等,分蘗成穗率較高,株型緊湊,莖稈粗壯,抗倒伏,株高約68~76 cm,每穗約25~33粒,千粒重36~44克。抽穗和成熟期比京冬8號晚2~3天,全生育期為252天??购澡b定結(jié)果:越冬死株率為3.1%,死莖率為15.3%,在參試的12個品種中抗寒性居第2位。中國農(nóng)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結(jié)果:高抗白粉病,中抗葉銹病,對條銹病表現(xiàn)慢病性。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分析結(jié)果:容重806 g/L,粗蛋白(干基)13.51%,濕面筋24.4%,沉降值25.0 mL,吸水率58.08%,穩(wěn)定時間2.2 min。屬于普通小麥。
產(chǎn)量表現(xiàn):天津市1999~2000年度冬小麥高肥水組區(qū)域試驗,3個試點平均畝產(chǎn)411.97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378.03公斤/畝)增產(chǎn)9.0%,增產(chǎn)顯著,居11個參試品種第1位。天津市2000~2001年度冬小麥高肥水組區(qū)域試驗,4個試點平均畝產(chǎn)406.58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375.62公斤/畝)增產(chǎn)8.2%,增產(chǎn)顯著,居12個參試品種第1位。天津市2001~2002年度冬小麥高肥水組生產(chǎn)試驗,3個試點平均畝產(chǎn)405.20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382.0公斤/畝)增產(chǎn)6.07%,居4個參試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時要重施底肥,特別是有機肥,一般根據(jù)地力情況每畝施農(nóng)家肥1~2.5方,磷酸二銨25~30公斤,尿素10公斤和鉀肥10公斤;或在施農(nóng)家肥的基礎上施復合肥45公斤。
2.最適播期為9月25日~10月5日,根據(jù)每畝20萬基本苗和每畝40萬成穗數(shù)確定適宜的播量。
3.冬前澆足凍水;春天澆返青水時每畝施尿素12.5公斤。
4.后期及時澆好抽穗(揚花)和灌漿水,保證順利灌漿,充分發(fā)揮該品種粒大、粒飽的優(yōu)勢。
適宜種植地區(qū): 天津市中上水肥地區(qū)做冬小麥種植。
水 稻
津粳雜四號(原代號津優(yōu)9702)
審定編號:津?qū)彽?002001
品種來源: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以502A為不育系,以津稻502為保持系,以C272系統(tǒng)選育的變異系R411為恢復系三系配套選育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粳型雜交稻,中晚熟品種。株高115厘米左右,主莖18?19片葉,株型緊湊,葉片寬厚舒展,葉色濃綠,莖稈粗壯,穗長20厘米,穗粒數(shù)190粒左右,結(jié)實率85%,千粒重26克,無芒或稀頂芒。全生育期175天左右。天津市植保所鑒定對苗瘟、葉瘟、穗頸瘟表現(xiàn)抗病。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整精米率75.9%、直鏈淀粉16.3%,堊白米率9%、堊白度1.3%,米質(zhì)優(yōu)。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0年春稻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604.4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chǎn)20.4 %,居12個品種第1位。2001年春稻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684.5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chǎn)19.4%,居11個品種第1位。2002年春稻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66.2公斤,比對照中作93增產(chǎn)10.5%,居6個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
1、種子處理:用菌蟲清或浸種靈嚴格做好種子浸泡,防治干尖線蟲??;
2、稀播育壯秧,少本稀植;
3、施肥要求底肥足,追肥平穩(wěn)促進,確保有效穗18萬以上,適當補施粒肥;
4、注意田間對條紋葉枯病、稻曲病、紋枯病二化螟的防治。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春稻栽培。
津星四號(原代號94-17)
審定編號:津?qū)彽?002002
品種來源: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于1986年以津341-2×中花8號進行雜交,后代連續(xù)選擇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粳型中晚熟品種,該品種全生育期170天左右,屬半散穗、大穗型品種,穗長17厘米,穗粒數(shù)160粒左右,千粒重26-27克,分蘗力中上,成穗率80%以上,株高110厘米,莖稈粗壯、抗倒,株型緊湊,葉片寬厚與莖稈夾角小,劍葉上舉,稻瘟病中抗,紋枯病、稻曲病田間發(fā)病輕。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食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該品種出糙率80.69%,整精米率70.65%,堊白米率16%,堊白度2.4%,直鏈淀粉16.41%,膠稠度90mm,粒型(長/寬)1.7,不完善粒、異品種粒、黃粒米,雜質(zhì)均為0,水分11.57%,氣味、色澤正常。米質(zhì)優(yōu),適口性好。
產(chǎn)量表現(xiàn):1999年參加天津市春稻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46.3公斤,比對照中作93(531.2公斤/畝)增產(chǎn)2.8 %,居11個參試品種第5位。2000年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55.5公斤,比對照中作93(502.2公斤/畝)增產(chǎn)10.6%,居12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1年參加天津市春稻生產(chǎn)試驗, 平均畝產(chǎn)628.9公斤,比對照中作93(578.2公斤/畝)增產(chǎn)8.8%,居4個參試品種第1位。
栽培技術要點:
1、宜在4月上、中旬播種,5月中、下旬插秧,尤以旱育小苗最佳;
2、施用農(nóng)家肥或水稻專用肥做底肥,重施底肥和蘗肥,穩(wěn)施、早施穗肥;
3、插秧密度每穴3-4苗,每畝基本苗5-6萬最高莖數(shù)28-30萬,成穗20-22萬;
4、注意田間雜草及病蟲害防治。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春稻栽培。
津稻937(原代號99-937)
審定編號:津?qū)彽?002003
品種來源: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1999年以冀粳14為母本,中作321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系選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粳型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175天左右,株高120cm,株型較緊湊,植株生長旺盛,葉色濃綠,葉片挺立上舉,半緊穗型,穗長18cm,每穗粒數(shù)130-140粒,結(jié)實率90%,千粒重25克,谷粒黃色,闊卵型,長寬比1.89,穎尖稈黃色,無芒。分蘗力、成穗率中等,經(jīng)天津市植保所鑒定中抗苗瘟、穗頸瘟,抗葉瘟病,耐肥力中等。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食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試分析結(jié)果:出糙率85.18%,整精米率67.81%,堊白米率14%,堊白度0.7%,直鏈淀粉含量17.16%,膠稠度98mm,粒型長寬比1.7,品質(zhì)優(yōu)良。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春稻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619.2公斤,比對照品種中作93(531.2公斤/畝)增產(chǎn)8.07 %,居11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2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605.0公斤,比對照品種中作93(541.1公斤/畝)增產(chǎn)11.8%,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春稻生產(chǎn)試驗,四個點年平均畝產(chǎn)552.4公斤,比對照中作93(512.2公斤/畝)增產(chǎn)40.2公斤,增幅為7.8%,居6個品種的第3位。
栽培技術要點:在天津地區(qū)4月上中旬播種,5月15-25日插秧,栽培密度9×5寸,每穴3-4苗,前期要施足底肥,促進早返青,早分蘗,中期要平穩(wěn)促進,灌水要間歇灌溉;中后期生長過旺要落干烤田,孕穗肥在7月中旬施用,施肥過晚引起貪青晚熟,本田氮肥控制在每畝純氮10公斤,后期灌水要干濕結(jié)合,提高根的活力,做到活株成熟,抽穗始期與齊穗期分別各噴一次三環(huán)唑防治穗頸稻瘟病。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春稻栽培。
津?qū)?01
審定編號:津?qū)彽?002004
品種來源:天津市寧河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以紅旗21與IR進行雜交,后代連續(xù)系選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寧河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主要特征特性:粳稻,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160?170天,株高95?110厘米,株型較緊湊,莖稈粗壯、較抗倒,葉片較窄,稍內(nèi)卷,直立,堅挺,不下披,透光好,光合效率高;分蘗勢強,成穗率高,耐鹽堿,抗旱,經(jīng)天津市植保所鑒定中抗稻瘟病。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整精米率73.87%,堊白粒率8%,直鏈淀粉17.06%,米質(zhì)優(yōu)良。
產(chǎn)量表現(xiàn):1998年參加天津市春稻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625.9公斤,比對照津稻1187(548.1公斤/畝)增產(chǎn)14.2 %,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1999年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563.2公斤,比對照津稻1187(500.9公斤/畝)增產(chǎn)12.4%,比對照中作93增產(chǎn)6.0%,居11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0年參加天津市春稻生產(chǎn)試驗, 平均畝產(chǎn)605.2公斤,比對照中作93(544.2公斤/畝)增產(chǎn)11.2%,居10個參試品種第3位。
栽培技術要點:
1、適宜拱棚育秧或濕潤育秧,播期4月初至4月中旬;
2、盤育秧秧齡30?40天,葉齡3.5?4葉,苗高13?15厘米;
3、盤育秧插秧期為5月10日?5月25日,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
4、施肥前期平穩(wěn)促進,中期注意促蘗,尤其注意穗肥的施用,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數(shù);結(jié)合使用磷、鉀肥。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春稻栽培。
花育560
審定編號:津?qū)彽?002005
品種來源: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1998年在海南以C602為母本,以中作17為父本配組系選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屬粳型中熟水稻品種,全生育期146天左右,主莖葉片16葉,株型較緊湊,劍葉挺直長40cm左右;平均株高102cm,平均穗長21cm,平均每穗110粒,結(jié)實率97%左右,千粒重28克左右,粒型橢圓,無芒,稃尖桿黃色。莖桿較矮,耐肥抗倒,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經(jīng)天津市植保所鑒定中抗稻瘟病,耐鹽堿,米質(zhì)優(yōu),糙米率85.1%;精米率78.2%;整精米率73.0%;堊白粒率6%;堊白度1.1%;直鏈淀粉含量16.2%;蛋白質(zhì)含量9.1%;米飯軟滑,口感好。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麥茬稻區(qū)試,三點平均畝產(chǎn)622.2公斤,比對照津稻490(585.3公斤/畝)增產(chǎn)6.3%,居5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2年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611.2公斤,比對照津稻490(567.0公斤/畝)增產(chǎn)44.2公斤,增幅為7.8%,居6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麥茬稻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566.1公斤;比對照津稻490(513.2公斤/畝)增產(chǎn)52.9公斤,增幅為10.3%,居4個參試品種第1位。
栽培技術要點:
1.稀播量:稀播育壯秧,每畝秧田播種量40公斤為宜。
2.短秧齡:秧齡以30天左右為宜,5月中旬播種,6月中旬插秧。
3.化控苗:在秧苗1葉期每畝用150-200克的多效唑,加水100斤,落干均勻噴灑。可使秧齡延長到40-45天。
4.密插秧:行距6寸,株距5寸,每穴4-6苗。
5.早追肥:以全層施肥為主,60-70%氮肥,50%鉀肥和全部磷肥在耙地前施,然后耙地。在全層施肥的基礎上,追肥也要提前,全部追肥應在插秧后1月內(nèi)全部追完。
6.防病蟲:對病蟲害主要是稻瘟病,應以預防為主,對二化螟、縱卷葉螟、稻飛虱等蟲害要堅持治早、治小的方針。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麥茬稻栽培。
大 豆
中黃22號(原代號中作011)
審定編號:津?qū)彾?002001
品種來源: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于1991年以中品661為母本,91-1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選育而成。
報審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該品種全生育期為100天左右,株高70-80厘米, 有效分枝為1-2個,亞有限結(jié)莢習性、紫花、灰毛、橢圓型葉,成熟莢色白色,籽粒為圓形,淺臍,百粒重22克左右。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含量為48.39%,系高蛋白品種。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201.98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89.98公斤/畝)增產(chǎn)6.32%,居7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區(qū)域試驗,四點平均畝產(chǎn)163.33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64.00公斤/畝)減產(chǎn)0.41%,居8個參試品種第6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生產(chǎn)試驗,四點平均畝產(chǎn)147.09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32.93公斤/畝)增產(chǎn)10.65%,居3個參試品種第1位。
栽培技術要點:
1.本品種畝保苗宜在1.2-1.6萬株;
2.可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配合施用微量元素;
3.干旱時宜灌水,特別是前期和鼓粒期應及時灌溉;
4.及時防治病蟲害。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在天津市做夏播大豆種植。
中黃23號(原代號中作962)
審定編號:津?qū)彾?002002
品種來源: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于1991年以雜抗F6為母本,魯豆4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1993年收到F2代種子,同年拿到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原子能所進行輻射,1994年進行播種系選而成。
報審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全生育期為90天,比科豐6號早熟8天,屬早熟半矮桿品種,亞有限結(jié)莢習性,株高60-70厘米,有效分枝2-3個,白花,成熟莢色褐色,籽粒為圓形,淺臍,百粒重20克左右。竟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含量為43.07%,粗脂肪含量為20.18%。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185.98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89.98公斤/畝)減產(chǎn)2.11%,居7個參試品種第6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區(qū)域試驗,四點平均畝產(chǎn)170.33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64.00公斤/畝)增產(chǎn)3.86%,居8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生產(chǎn)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166.2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51.2公斤/畝)減產(chǎn)9.92%,居5個參試品種第3位。
栽培技術要點:
1.本品種畝保苗宜在1.3-1.7萬株;肥地宜稀,瘦地宜密;
2.可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配合施用微量元素;
3.干旱時宜灌水,特別是前期和鼓粒期應及時灌溉;
4.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在天津市做夏播大豆種植。
科豐37號(原代號8904-3)
審定編號:津?qū)彾?002003
品種來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于1989年以8033為母本,密莢1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獲8粒雜交種。其后代按系譜混合選擇法選育而成。
報審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生育期97-101天。株高70-80cm,有效分枝2-4個,主莖節(jié)數(shù)14-15節(jié),底莢高度 14-19cm,屬于有(亞)限結(jié)莢習性。園葉、白花、灰毛、褐色莢,籽粒橢圓,黃臍,有微光。單株粒數(shù)70-100粒,單株粒重11-19克,百粒重17-18克。短果枝,株型緊湊,抗倒、抗病、抗裂莢。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含量42.42%,粗脂肪含量18.92%。
產(chǎn)量表現(xiàn):1998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175.1公斤,比對照科豐6號增產(chǎn)7.1%,居第1位。2000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145.5公斤,比對照科豐6號增產(chǎn)2.8%,居第1位。1999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52.8公斤,比對照科豐6號增產(chǎn)22.7%,居第3位。2002年在天津市薊縣、武清、寧河做夏大豆小面積示范,平均畝產(chǎn)170公斤左右。
栽培技術要點:夏播為6月15至20日,麥收后適墑早播。畝種植密度:1.5-1.8萬株。田間管理:1.適時間苗、定苗,3葉期定苗,防止一穴多苗現(xiàn)象。2.合理施肥及時澆水,尤其鼓粒期不能缺水,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出現(xiàn)干裂,在鼓粒期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粒重。3.及時防治病蟲害。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在天津市做夏播大豆種植。
科豐15號(原代號9110)
審定編號:津?qū)彾?002004
品種來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于1991年以8511做母本和吉林20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系選而成。
報審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株高70-80厘米,有限結(jié)莢習性,夏播生育期約96-98天。葉形圓而大,葉色濃綠,白花灰毛。有效分枝4個,主莖節(jié)數(shù)13個,莢粒數(shù)平均2.8粒,單株有效莢數(shù)31個。莢色淺褐,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臍白色,百粒重25克。該品種綜合性狀好,成熟期比對照科豐6號早熟。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指定品質(zhì)分析測定中心檢測:粗蛋白含量42.41%,粗脂肪含量20.84%。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200.31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89.98公斤/畝)增產(chǎn)5.44%,居7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區(qū)域試驗,四點平均畝產(chǎn)169.67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64.00公斤/畝)增產(chǎn)3.46%,居8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大豆生產(chǎn)試驗,四點平均畝產(chǎn)143.57公斤,較對照科豐6號(132.93公斤/畝),增產(chǎn)8%,居3個參試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
1 .適時早播,夏播不超過6月25日。
2.種植密度1.3萬株/畝。
3.適時間苗、定苗,3葉期定苗,防止一穴多苗現(xiàn)象。
4.合理施肥及時澆水,尤其鼓粒期不能缺水,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出現(xiàn)干裂,在鼓粒期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粒重。
5.及時防治病蟲害。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在天津市做夏播大豆種植。
玉 米
正大9號(原代號CT009)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1
品種來源:襄樊正大農(nóng)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1997年用CTL20×CTL17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襄樊正大農(nóng)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17~120天,莖稈粗壯,上部葉片略上沖。株高290cm,穗位高120厘米,果穗長筒形,穗長22厘米,穗粗5.6厘米,穗行數(shù)16~20行,行粒數(shù)48粒,籽粒黃色中間偏硬粒型,穗軸紅色,千粒重330克左右,出籽率85%。果穗大小整齊,群體內(nèi)外勻稱一致,有利于均衡增產(chǎn)。抗倒伏,耐脊薄、較耐旱,適應性較廣。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籽粒容重達759g/L,粗蛋白含量9.50%,粗脂肪5.75%,淀粉70.47%,賴氨酸0.31%。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矮花葉病 ,中抗大、小斑病和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0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新品種篩選試驗,平均畝產(chǎn)376.5kg,較對照品種“農(nóng)大108”增產(chǎn)13.7%,居25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1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試,3點平均畝產(chǎn)670.6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606.6公斤/畝)增產(chǎn)10.6%,居14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試,5點平均畝產(chǎn)696.8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575.9公斤/畝)增產(chǎn)21%,居22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春播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650.4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591.9公斤/畝)增產(chǎn)9.9%,居5個參試品種第1位。
栽培技術要點:春播適期以地表層溫度穩(wěn)定能過10℃以上為標準,密度視土壤肥力因地制宜,控制在3000~3200株/畝為宜。重施底肥,以農(nóng)家肥為主,有條件的地區(qū),每畝施農(nóng)家肥1000~2000公斤或N.P.K三元復合肥25公斤/畝。苗肥4-5片可見葉時施入,畝施尿素10公斤,穗肥10~12片葉時施入,畝施尿素20公斤,視長勢在抽雄吐絲期可補施粒肥,畝施尿素2.5~5公斤。防治玉米螟。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春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長城701(原代號承Y1)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2
品種來源:中種集團承德長城種子公司1998年用755×663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中種集團承德長城種子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15天,株型半緊湊,株高265厘米,穗位105厘米,雙穗率3.1%,保綠度60%。果穗筒形,馬齒粒,粒色黃,紅軸。穗長18.9厘米,穗粗4.8厘米,禿尖小,千粒重441g,出籽率86.7%。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11.16%,淀粉71.57%,粗脂肪4.5%,賴氨酸0.31%。河北省農(nóng)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病蟲害接種鑒定:高抗黑粉病、矮花葉?。豢剐“卟?、玉米螟;中抗彎孢菌葉斑病、大斑和莖腐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試,3點平均畝產(chǎn)634.7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606.6公斤/畝)增產(chǎn)4.6%,居14個參試品種第6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試,5點平均畝產(chǎn)595.5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575.9公斤/畝)增產(chǎn)3.4%,居22個參試品種第11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625.3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591.9公斤/畝)增產(chǎn)5.6%,居5個參試品種第3位。
栽培技術要點:種植密度:春播一般3300株/畝。
適宜種植地區(qū):天津市春播地區(qū)種植。
東單15(原代號東223)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3
品種來源:由遼寧省東亞種業(yè)有限公司1996年用LD164×LD61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遼寧省東亞種業(yè)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天津地區(qū)春播120天。幼苗葉片深綠色,葉鞘紫色,生長勢強;雄穗護穎綠色,花藥為淺紅色,花絲為綠色。株高290厘米,穗位120厘米;株型緊湊,葉片上沖,莖稈粗壯,根系發(fā)達,次生根多。果穗長筒形,穗長20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數(shù)16~18行,穗粒數(shù)741粒,百粒數(shù)33.0克,單穗重212.5克;籽粒黃色,半馬齒,穗軸白色,出籽率84.7%。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9.58%,淀粉73.44%,粗脂肪4.56%,賴氨酸0.23%。遼寧東亞種子科學院抗病鑒定:中抗青枯病,高抗絲黑穗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試,3點平均畝產(chǎn)660.4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606.6公斤/畝)增產(chǎn)8.9%,居14個參試品種第4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試,5點平均畝產(chǎn)646.5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575.9公斤/畝)增產(chǎn)12.3%,居22個參試品種第5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572.4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591.9公斤/畝)減產(chǎn)3.3%,居5個參試品種第5位。
栽培技術要點:①選地、播期與種子處理。適期播種,播前進行種子包衣處理,提高抗蟲、抗病能力,適合肥力中等的平地種植,低洼地、坡地亦可種植。②種植密度與形式。清種條件下,種植密度3000株/畝為宜。③優(yōu)化配方施肥。生育期間純N用量15.0~18.0公斤/畝,P2O5用量8.0~10.0公斤/畝,K2O用量8.0~10.0公斤/畝。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春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東225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4
品種來源:遼寧東亞種業(yè)有限公司1998年用C203×C106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遼寧東亞種業(yè)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生育期120天。幼苗葉鞘紫色,成株半緊湊,株高285厘米,穗位121厘米。穗長21厘米,穗行數(shù)18-20行,千粒重340克,出籽率81.0%,果穗筒形,籽粒黃色,馬齒型 ,穗軸紅色,品質(zhì)上中等。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容重697.0g/l,粗蛋白9.86%,淀粉74.21%,粗脂肪4.52%,賴氨酸0.32%。遼寧東亞種子科學院抗病鑒定:抗大、小斑病、中感青枯病,高抗絲黑穗病、抗玉米螟。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試。3點平均畝產(chǎn)669.0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606.6公斤/畝)增產(chǎn)10.3%,居14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玉米區(qū)試, 5點平均畝產(chǎn)629.8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575.9公斤/畝)增產(chǎn)9.4%,居22個參試品種第7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646.3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591.9公斤/畝)增產(chǎn)9.2%,居5個參試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①選地:選擇平肥地種植,播期北方春播4月下旬~5月上旬。②清種、套種,畝保苗3000-3300株。③畝施底肥多元復合肥25公斤。生育期間追施尿素35-40公斤/畝。④及時防治地下害蟲、粘蟲、玉米螟蟲等。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作春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屯玉24(原代號屯試24)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5
品種來源:山西屯玉種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市種子公司合作于1996年用859?1×417?10?2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山西屯玉種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市種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3天左右,屬中熟品種。株高240~250厘米,穗位100~110厘米,果穗圓柱形,穗長22厘米,穗行數(shù)16~18行,穗粗5.0~5.4厘米,行粒數(shù)40~44粒,籽粒硬粒、橙色,千粒重300克,品質(zhì)優(yōu),出籽率81~83%。株型清秀,葉色濃綠,活桿成熟,根系發(fā)達,綜合抗性好。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粗蛋白9.92%,粗脂肪4.76%,淀粉71.68%,賴氨酸0.28%。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抗矮花葉病 ,中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在天津市參加夏玉米區(qū)試, 4點平均畝產(chǎn)531.6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486.2公斤/畝)增產(chǎn)9.3%,達顯著水平。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試,5點平均畝產(chǎn)466.6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26.0%,居25個參試品種第17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380.9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51.0公斤/畝)增產(chǎn)8.5%,居10個參試品種第8位。
栽培技術要點:①要增施有機底肥,配施氮、磷、鉀種化肥,保證其生長發(fā)育需要。②夏播畝留苗3500株為宜,密度過大,不利于發(fā)揮其大穗的優(yōu)勢。③生育后期注意防螟、防蚜。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作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高優(yōu)一號(原代號高玉一號)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6
品種來源:豐樂三高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用優(yōu)478×D5-1組配的玉米雜交種。2001年引入我市。
報審單位:豐樂三高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矮稈、高抗倒伏、中熟、緊湊型玉米單交種。株高205厘米,穗位80厘米,果穗筒形,結(jié)實性好,穗柄短,穗行數(shù)12~14行,白軸,籽粒半馬齒,黃色,品質(zhì)好, 千粒重290克,花絲粉紅色,雄穗分枝5~7個,著生稀疏,花藥紅色,根系發(fā)達,莖稈堅韌,耐旱抗倒。 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粗蛋白9.7%,粗脂肪4.2%,淀粉73.37%,賴氨酸0.31%。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抗矮花葉病,中抗黑粉病,抗玉米螟。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531.2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486.2公斤/畝)增產(chǎn)9.3%,居16個參試品種第5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試, 5點平均畝產(chǎn)564.0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52.2%,居25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521.6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51.0公斤/畝)增產(chǎn)48.6%,居10個參試品種第1位。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技術同其他一般大田品種,種植密度4000株/畝。
適宜種植地區(qū): 適宜天津地區(qū)中高肥水地塊夏播種植。
金海6號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7
品種來源:1996年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用改良3189×武314-8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 夏播生育期96天,較對照唐抗五號長3天,株型緊湊,株高230厘米,穗位高90厘米,穗長19.0厘米,穗粗5.3厘米,穗行數(shù)16?18行,行粒數(shù)39.3粒,穗粒數(shù)551.3粒,果穗均勻,籽粒半馬齒型,黃色,千粒重295克,單穗重165.6克,出籽率81.8%,抗大、小斑病,抗旱性較強。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10.34%,粗脂肪3.75%,淀粉72.43%,賴氨酸0.33%,容重770g/l。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大、小斑病,抗矮花葉病 ,中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0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新品種篩選試驗,平均畝產(chǎn)488.5公斤,較對照品種唐抗五號(382.2公斤/畝)增產(chǎn)27.8%,居59個參試品種第4位。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 4點平均畝產(chǎn)565.8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486.2公斤/畝)增產(chǎn)16.4%,居16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28.7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42.7%,居25個參試品種第6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 4點平均畝產(chǎn)504.8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51公斤/畝)增產(chǎn)43.8%,居10個參試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由于該品種株型緊湊,合理密植是高產(chǎn)的關鍵,一般地塊4500株/畝,高肥水地塊可播4500-5000株/畝。應依據(jù)該品種的種植密度適當增加肥料投入,N、P、K配合使用。清種、間作、套種均可,肥水管理,以促為主,不用蹲苗。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金海601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8
品種來源:1996年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用JH2631×武314-8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5天,較對照唐抗五號長2天,株型半緊湊,株高233.3厘米,穗位高88.2厘米,穗長19.1厘米,穗行數(shù)16~18行,行粒數(shù)40粒,穗粒數(shù)584.5粒,果穗均勻,籽粒半硬粒型,黃色,百粒重27.9克,單穗重152.7克,出籽率77.5%,抗大、小斑病,抗旱性中等。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9.86%,粗脂肪4.20%,淀粉73.55%,賴氨酸0.34%,容重778g/l。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大、小斑病,抗矮花葉病,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0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新品種篩選試驗,平均畝產(chǎn)577.5公斤,較對照品種唐抗五號(382.2公斤/畝)增產(chǎn)51.1%,居59個參試品種第1位。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 4點平均畝產(chǎn)528.5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486.2公斤/畝)增產(chǎn)8.7%,居16個參試品種第6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試,5點平均畝產(chǎn)464.4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25.3%,居25個參試品種第18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425.3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51公斤/畝)增產(chǎn)21.2%,居10個參試品種第7位。
栽培技術要點: 由于該品種株型半緊湊,合理密植是高產(chǎn)的關鍵,應依據(jù)該品種的種植密度適當增加肥料投入,N、P、K配合使用,種植密度4000株/畝。清種、間作、套種均可,肥水管理,以促為主,不用蹲苗。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涿單18(原代號涿單九號)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09
品種來源:河北省涿州市義民玉米研究所用543×改502雜交選育而成。
報審單位:河北省涿州市義民玉米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生育期夏播97天左右,比唐抗五號晚4天。株型半緊湊,株高240厘米,穗位90厘米,果穗長筒形,穗長19厘米,穗行數(shù)12~14行,軸色粉色,軸較細。籽粒桔黃、半硬粒型、粒深1.3厘米,商品性好,百粒重30克,出籽率85%。成熟時青枝綠葉、活稈成熟,抗病性強,較耐澇。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10.56%,粗脂肪3.99%,淀粉73.81%,賴氨酸0.31%,容重776g/l。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域試驗, 3點平均畝產(chǎn)623.3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606.6公斤/畝)增產(chǎn)2.8%,居15個參試品種第9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5點平均畝產(chǎn)476.8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28.7%,居25個參試品種第13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 4點平均畝產(chǎn)464.8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51公斤/畝)增產(chǎn)32.4%,居10個參試品種第5位。
栽培技術要點:①夏播,應在6月20日前播種。②足墑播種,播前施足有機肥,最好每畝加施鉀肥10公斤,藥劑拌種或包衣防治地下害蟲。③適宜種植密度,每畝3000株左右。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海禾14(原代號55?6)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0
品種來源:遼寧海禾種業(yè)有限公司以LS02×L09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遼寧海禾種業(yè)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該組合生育期95天。根系發(fā)達,莖桿粗壯,株高250厘米,穗位95厘米,株型半緊湊,清秀,葉色深綠色,花絲紫紅色,花藥黃綠色。果穗筒形,穗長18厘米,穗粗5.3厘米,行數(shù)16?20行,行粒數(shù)35粒,千粒重285克,籽粒橙黃色,硬粒型,穗軸白色。抗倒伏,抗旱、耐澇。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8.22%,粗脂肪4.64%,淀粉73.69%,賴氨酸0.31%,容重771.2g/l。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大、小斑病,中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514.9公斤,比對照唐抗五號(486.2公斤/畝)增產(chǎn)5.9%,居15個參試品種第9位。2002年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475.7公斤,比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28.4%,居25個參試品種第12位。2002年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427.4公斤,比對照唐抗五號(351公斤/畝)增產(chǎn)21.8%,居10個參試品種第7位。
栽培技術要點:施肥水平:在畝施農(nóng)家肥2000kg基礎上隨種畝施磷酸二銨15公斤與硫酸鉀10公斤或畝施40公斤N、P、K復合肥,追施尿素25公斤。種植形式:以清種為佳。種植密度:每畝3500?4000株。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合天津市做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京科15(原代號京早15)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1
品種來源:1995年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用9508×9585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
主要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為96天,株高240厘米,穗位高90厘米。株型緊湊,果穗筒形,穗長18厘米,穗粗5.0厘米,穗行數(shù)14~16行。籽粒黃色,半硬粒,穗軸白色,千粒重300克,單穗粒重200克,出籽率82.2%。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9.14%,粗脂肪4.40%,淀粉74.82%,賴氨酸0.27%。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大、小斑病,抗矮花葉病毒。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 4點平均畝產(chǎn)534.9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486.2公斤/畝)增產(chǎn)10%,居16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1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 5點平均畝產(chǎn)484.8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30.9%,居25個參試品種第11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448.2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51公斤/畝)增產(chǎn)27.7%,居10個參試品種第6位。
栽培技術要點:6月中旬播種,3~4葉展定苗,留苗密度4000株/畝左右。每畝施純氮10~15公斤,可全部播前深翻底施或1/2底施、1/2在小喇叭口期追施,注意磷鉀肥配合。吐絲前10天至后20天內(nèi)避免嚴重干旱,在中高水肥條件下,一般畝產(chǎn)500公斤。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強盛17號(原代號強盛1號)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2
品種來源:1995年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種苗公司用928×929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種苗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97天左右。苗期葉鞘為淺紅色,第一片葉長園形,第二、三片葉上沖葉色深綠,長勢強。株高240厘米左右,穗位高90厘米,下部葉片平展,穗上部葉片上舉,雄花發(fā)達,花粉量充足,花藥粉紅色,葉片寬窄適中,生長十分清秀。果穗長筒形,穗長20厘米左右,穗粗5~5.3厘米,穗行16?18行,行粒數(shù)45?50粒,籽粒金紅透亮,品質(zhì)極佳,半硬粒型,千粒重300克,成熟時葉片保綠性好,活稈成熟。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11.26%,粗脂肪4.3%,淀粉73.62%,賴氨酸0.33%。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黑粉病,抗矮花葉病毒。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0年參加天津市春玉米區(qū)域試驗, 4點平均畝產(chǎn)391.7公斤,較對照農(nóng)大108(411.4公斤/畝)減產(chǎn)4.8%,居13個參試品種第12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 5點平均畝產(chǎn)545.7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47.3%,居25個參試品種第3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 3點平均畝產(chǎn)496.4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51公斤/畝)增產(chǎn)41.4%,居10個參試品種第4位。
栽培技術要點:6月20日以前播種,播前施足底肥,尤其是注意氮磷比,10?13片葉時每畝用20公斤尿素追肥,效果更好。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津玉60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3
品種來源:1997年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用WJ059×WJ47組配的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生育期95天。幼苗長勢整齊健壯,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株高255厘米左右,穗位高100厘米,主莖葉片19?20片葉,株型半緊湊。果穗為錐形,穗長20厘米,穗粗5.0厘米,穗行數(shù)16?18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籽粒半馬齒型。千粒重285克,出籽率82%。該品種經(jīng)田間自然鑒定,抗大、小斑病,中抗圓斑病??购?、抗堿性強。籽粒品質(zhì)優(yōu)良,角質(zhì)含量高。天津市農(nóng)科院中心實驗室測試:籽粒粗蛋白9.46%,粗脂肪4.55%,粗淀粉79.2%。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圓斑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1年參加天津市區(qū)域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517.6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486.2公斤/畝)增產(chǎn)6.4%。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區(qū)域試驗,5點平均畝產(chǎn)532.8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70.5公斤/畝)增產(chǎn)43.8%,居25個品種第5位。2002年參加天津市夏玉米生產(chǎn)試驗,4點平均畝產(chǎn)505.2公斤,較對照唐抗五號(351.0公斤/畝)增產(chǎn)43.9%,居10個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麥收后及時整地,6月下旬及時播種。種植密度以每畝3500株,最高不能超過3800株。根據(jù)土壤肥力,所需氮、磷、鉀、微肥一次做底肥施入,大喇叭口期再適量追一次氮肥。應加強田間管理,5片葉前后及時定苗,遇干旱適量灌溉,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夏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中糯303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4
品種來源:1999年中國農(nóng)科院作物所用中115-2×中522組配的糯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中國農(nóng)科院作物所。
主要特征特性:春播從出苗到采收青鮮果穗需92天,株型半緊湊,葉片寬而濃綠,株高245厘米,穗位約110厘米;花絲綠色稍顯日照紅色;長錐形果穗,穗長22厘米,穗位4.5厘米,有1.0?1.5厘米禿尖,白粒白軸,14行,每行約40粒,千粒重310克;商品品質(zhì)好,口感佳。綜合抗病性好,活桿成熟,抗倒性強,一般在開花授粉后23天采收較適宜。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9.86%,粗脂肪6.18%,淀粉72.63%,支鏈淀粉98.66,賴氨酸0.31%。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參加天津市鮮食玉米區(qū)域試驗。5個點鮮穗平均畝產(chǎn)707.1公斤,較對照津鮮糯一號(鮮穗522.9公斤/畝)增產(chǎn)35.2%,居14個參試品種第8位。
栽培技術要點:喜肥水較耐密植,春夏播密度均可采用3500~3800株/畝,因其植株較高,在前期可適當蹲苗。應加強中后期的管理,密度可適當降低,以減小禿頂。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金白糯1號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5
品種來源:1998年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用JH031×JH033組配的糯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94天,株高約234厘米,穗位高約100厘米,幼苗生長勢強,葉鞘淺紫色,株型緊湊,全株葉片19片,雙穗率高,花絲紅色,果穗長筒形,穗長20?22厘米,白軸,穗行數(shù)一般為16行,粒色純白,糯性好。粒形中間型,出籽率高,根系發(fā)達,莖桿粗壯,抗倒伏。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12.03%,粗脂肪3.61%,淀粉69.58%,支鏈淀粉100%,賴氨酸0.37%,容重791g/l。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大、小斑病,中抗黑粉病,抗矮花葉病毒。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參加天津市鮮食玉米區(qū)域試驗, 5點鮮穗平均畝產(chǎn)828.2公斤,較對照津鮮一號(鮮穗522.9公斤/畝)增產(chǎn)58.4%,居14個參試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與普通玉米采取時間隔離和空間隔離種植,防止與普通玉米串粉影響品質(zhì),適宜密度3500株/畝,注意前期蹲苗,鮮穗采收期以授粉后25天左右為宜,其它管理同普通玉米。
適宜種植地區(qū): 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金來白糯1號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6
品種來源:1998年萊州市金來種業(yè)有限公司用03×01組配的糯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萊州市金來種業(yè)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葉色深綠、緊湊型、株高210厘米,穗位高90厘米,穗長21厘米,穗行14行,果穗長筒形,籽粒純白硬粒型,千粒重273.6g,軸粉紅色,花絲紫紅色,雄穗側(cè)枝11枝,全株19片葉,穗上葉5~6片,生育期85天(成熟),授粉后20天可采收鮮穗,品質(zhì)佳,糯性強,鮮食鮮嫩軟粘,干食香甜脆粘。天津市農(nóng)科院中心實驗室測試:籽粒粗纖維4.50%,粗蛋白8.64%,粗淀粉67.88%,總糖2.33%。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參加天津市鮮食玉米區(qū)域試驗,5點鮮穗平均畝產(chǎn)800。0公斤,較對照津鮮一號(鮮穗522。9公斤/畝),增產(chǎn)53.0%,居14個參試品種第4位。
栽培技術要點:生長期極短,一年種二茬,早春地膜覆蓋栽培,早采收、早上市,經(jīng)濟效益高。第一茬收獲后搶種第二茬,延遲上市,又可獲得良好的經(jīng)濟收入,適宜密度每畝3800~4000株,不能蹲苗,肥水管理,要早追早施,促穗大粒多,商品性好。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京科糯121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7
品種來源:1998年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用9702×9716組配的糯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
主要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需89天,株高224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株型緊湊,果穗筒形,穗長21.4厘米,穗粗4.4厘米,穗軸細,穗行數(shù)16~18。籽粒白色,硬粒,穗軸白色,平均鮮穗重350克。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11.44%,粗脂肪5.07%,淀粉67.52%,支鏈淀粉100%,賴氨酸0.33%,容重763g/l。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大、小斑病,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參加天津市鮮食玉米區(qū)域試驗,5點鮮穗畝產(chǎn)887.3公斤,較對照津鮮1號(鮮穗522.9公斤/畝)增產(chǎn)69.7%,居14個參試品種第1位。在中高水肥條件下,一般畝產(chǎn)鮮穗900公斤左右,最高可達1000公斤以上。
栽培技術要點:6月中旬播種,3葉展定苗,留苗密度3000株/畝左右。注意種植糯玉米的地塊要與普通玉米有300~500米的隔離,以免子粒串粉后影響其品質(zhì)及色澤。每畝施純氮15公斤,一般1/2底施、1/2在小喇叭口期追施,注意磷鉀肥配合。吐絲前10天至后20天內(nèi)避免嚴重干旱。
適宜種植地區(qū):該品種適應性廣,可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京科糯123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8
品種來源:1998年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用9702×9702組配的糯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北京市農(nóng)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
主要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需90天,株高215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株型緊湊,果穗錐形,穗長21.4厘米,穗粗4.3厘米,穗軸細,穗行數(shù)16~18。籽粒白色,硬粒,穗軸白色,平均鮮穗重342克。農(nóng)業(yè)部谷物品質(zhì)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粗蛋白12.76%,粗脂肪5.41%,淀粉68.74%,支鏈淀粉100%,賴氨酸0.37%,容重774g/l。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大、小斑病,中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參加天津市鮮食玉米區(qū)域試驗, 5點鮮穗畝產(chǎn)808.1公斤,較對照津鮮1號(鮮穗522.9公斤/畝)增產(chǎn)54.5%,居14個參試品種第3位。
栽培技術要點: 6月中旬播種,3葉展定苗,留苗密度3000株/畝左右。注意種植糯玉米的地塊要與普通玉米有300~500米的隔離,以免子粒串粉后影響其品質(zhì)及色澤。每畝施純氮15公斤,一般1/2底施、1/2在小喇叭口期追施,注意磷鉀肥配合。吐絲前10天至后20天內(nèi)避免嚴重干旱,在中高水肥條件下,一般畝產(chǎn)鮮穗850公斤左右。
適宜種植地區(qū):可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景白糯二號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19
品種來源:天津市景坡園藝科技有限公司2001年用白一×改1538組配的糯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天津市景坡園藝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極早熟,春播小拱栽培出苗后72天可食,夏播64天可食。幼苗期葉鞘日光紅色,第一葉倒卵形,第二葉有曲波,白色葉緣。成株半緊湊型,共13?14片葉。株高約1.8m,穗位0.7m,莖粗2.6厘米,葉色綠,葉鞘或有紫云,抗大、小斑病,中抗黑粉病。雄穗主軸明顯,有17?23條分枝,雄小穗綠(部分株有紅云),近穗柄處有紫紅色,花藥紅,粉量大。花絲淡紅色或黃綠色。苞葉上或有劍葉,多花,雌穗?yún)f(xié)調(diào)。筒形穗,穗長20~24厘米,穗粗4.7厘米,禿尖0.5厘米,16行,白粒,糯質(zhì)。天津市農(nóng)科院中心實驗室測試:籽粒粗纖維1.23%,粗蛋白3.43%,粗脂肪1.73%,粗淀粉22.99%,可溶性糖2.6%。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大、小斑病,抗青枯病,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三個試點區(qū)試,景白糯二號較中糯一號早19.6天,畝產(chǎn)值增74.3%。2002年在天津河西務、楊樓、安徽天長、寧波、沈陽蘇屯進行生產(chǎn)試驗。景白糯二號熟期較對照早8~20天,畝產(chǎn)值增36~74.3%,平均為46%。
栽培技術要點:①選可灌排之沃地,畝施萬斤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百斤三元復合肥,多施磷鉀肥可堅桿抗倒,早熟大穗。②足墑點播,移栽不宜,畝植3500株,早春小拱膜種植利于本品種早熟大穗的優(yōu)勢,可提早上市。③種子須用種衣劑或粉銹寧拌種,防黑粉病及地下害蟲。大喇叭口期施顆粒劑,吐絲期噴藥防玉米螟,抽雄期適時澆水,防干熱風。④授粉后20~25天可采收。
適宜種植地區(qū):可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早春種植。
景黃糯二號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20
品種來源:天津市景坡園藝科技有限公司2001年用黃一×丁13組配的糯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天津市景坡園藝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極早熟,春播小拱栽培出苗后74天可食,夏播65天可食。幼苗健壯,葉鞘紫紅,第一葉長橢圓形,第二葉有曲波,白色葉緣。成株半緊湊型,共13~14片葉。成株中桿約220厘米,穗位適中,約0.75m,莖粗2.6厘米,葉鞘及苞葉或有紫云,抗大、小斑病,中抗黑粉病。雄穗主軸明顯,有12~16條分枝,雄小穗綠,有紅云,近穗柄處為紅色,花藥紫紅,花絲黃綠色,部分果穗苞葉上有小劍葉,筒形穗,穗長20~24厘米,禿尖0.7厘米,粗4.7厘米,16行,黃粒,糯質(zhì)。天津市農(nóng)科院中心實驗室測試:籽粒粗纖維1.18%,粗蛋白3.67%,粗脂肪1.26%,粗淀粉23.32%,可溶性糖3.69%。天津市植保所抗病性鑒定:抗大、小斑病,抗青枯病,中抗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三點次的試驗表明,景黃糯二號較對照墾粘一號早熟7天,畝產(chǎn)值2050元,較對照增49.8%。
栽培技術要點:①選可灌排之沃地,畝施萬斤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百斤三元復合肥,全做底肥。多施磷鉀肥可堅桿抗倒,早熟大穗。②足墑點播,移栽不宜,畝植3500株,早春小拱膜種植利于發(fā)揮本品種早熟大穗的優(yōu)勢,可提早上市。③種子須用藥劑拌種,防黑粉病及地下害蟲。大喇叭口期施顆粒劑,吐絲期噴藥防玉米螟。抽雄期適時澆水,防干熱風。④授粉后20~25天可采收。
適宜種植地區(qū):可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早春種植。
津鮮甜103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21
品種來源: 1996年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用WJ519×WJ510-1組配成的甜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長勢整齊健壯,葉鞘、葉色均為綠色。成株株高162厘米,穗位高46厘米,葉片數(shù)16~17片。果穗為筒形。穗長19.4厘米,穗粗4.08厘米,粒深0.8厘米,穗行數(shù)12~16行,白軸,籽粒黃色為甜性,千粒重205克,出籽率79.8%。春播出苗??鮮穗采收期77天,籽粒成熟期87天。天津市農(nóng)科院中心實驗室測定:鮮穗籽粒粗脂肪2.97%,粗纖維1.72%,粗蛋白11.7%,粗淀粉63.3%,可溶性糖2.99%。天津市植保所鑒定:抗大、小斑病,中抗圓斑病、黑粉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天津市鮮食玉米區(qū)域試驗,五點平均畝產(chǎn)629.6公斤,比對照津鮮1號(522.9公斤/畝),增產(chǎn)20.4%。2002年在寶坻、雙口農(nóng)場兩點進行生產(chǎn)試驗,畝產(chǎn)分別為653.4公斤和614.2公斤,比對照津鮮1號(560.4公斤、549.6公斤),增產(chǎn)16.6%和25.4%,平均增產(chǎn)21.0%。
栽培技術要點:早春地膜覆蓋,播期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裸地種植,播期在4月上旬~4月中旬,夏播在6月下旬~7月上旬。種植密度:3300~3500株/畝。每畝施優(yōu)質(zhì)農(nóng)肥1噸,化肥用量因地而異。一般畝施磷酸二氨8~10公斤做底肥及適量鉀肥和微肥。15公斤氮肥在拔節(jié)期追肥。地膜覆蓋化肥一次性施底肥,應注意種肥隔離,以免燒種影響出苗。6葉期及時定苗,適時除草,注意防治病蟲害,尤其在大喇叭口期防治粘蟲和玉米螟。
適宜種植地區(qū):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種植。
津鮮甜104
審定編號:津?qū)徲?002022
品種來源: 1996年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用WJ519×WJ512-2組配成的甜玉米雜交種。
報審單位: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幼苗長勢整齊健壯,葉鞘紫色,葉色綠色,花絲黃色。成株株高180厘米,穗位高51厘米,葉片數(shù)16~17片。果穗圓筒形。穗長19.1厘米,穗粗4.3厘米,粒深0.87厘米,穗行數(shù)14~16,白軸,籽粒黃色,千粒重198克,出籽率80.7%。春播出苗??鮮穗采收期74天,籽粒成熟期87~89天。天津市農(nóng)科院中心實驗室測定:鮮籽粒粗脂肪2.42%,粗纖維1.60%,粗蛋白11.0%,粗淀粉65.2%,可溶性糖2.36%。天津市植保所鑒定:抗大、小斑病、黑粉病,中抗圓斑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2002年天津市鮮食玉米區(qū)域試驗,五點平均畝產(chǎn)649.9公斤,比對照津鮮1號(522.9公斤/畝),增產(chǎn)24.3%。2002年寶坻林亭口、武清楊村、雙口農(nóng)場三點生產(chǎn)試驗,平均單產(chǎn)分別為766.6公斤/畝、656.4公斤/畝、728.2公斤/畝,分別比對照津鮮1號增產(chǎn)36.8%、18.7%、32.5%,平均增產(chǎn)29.3%。
栽培技術要點:播期:早春地膜覆蓋3月下旬?4月上旬,裸地4月上旬~4月中旬,夏播在6月下旬?7月上旬。種植密度:3300?3500株/畝。 施肥:每畝施優(yōu)質(zhì)農(nóng)肥1噸,化肥用量因地而異,一般畝施磷酸二氨8~10公斤做底肥及適量鉀肥和微肥。15公斤氮肥在拔節(jié)期追肥。地膜覆蓋化肥一次性施底肥,應注意種肥隔離,以免燒種影響出苗。6葉期及時定苗,適時除草,注意防治病蟲害,尤其在大喇叭口期防治粘蟲和玉米螟。
適宜種植地區(qū): 在天津市作鮮食玉米品種推廣利用。
西 瓜
津花三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1
品種來源:天津市蔬菜研究所1998年以JS-6為母本,S-1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蔬菜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早熟京欣類西瓜新品種。雌花開花到成熟需28天,全生育期90天。果實圓形、花皮、紅瓤、肉質(zhì)脆、口感好、中心糖11%以上,單瓜平均重5公斤左右,在稀植時可達7公斤。耐運輸,植株生長旺盛,低溫發(fā)育良好,易坐果,中抗枯萎病。節(jié)間長12厘米,第6~7節(jié)出現(xiàn)第一雌花,后間隔4~5節(jié)著生一個雌花,生長勢較強,適宜露地栽培。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105.9公斤,較對照京欣一號(2857.5公斤/畝)增產(chǎn)8.69%,居12個參試品種第5位。
栽培技術要點: 4月初育苗,5月初定植,或者4月中地膜小拱棚直播,7月上、中旬收獲。種植密度0.5×1.6m。畝施磷酸二銨20公斤,尿素10公斤,土雜肥4方。待70%果實有雞蛋大時追施二銨10公斤,尿素7公斤,后期為了防止太陽灼燒西瓜果實,可適當在瓜面上蓋草。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地區(qū)做早熟西瓜栽培。
津花四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2
品種來源:天津市蔬菜研究所1998年以A-7為母本,以S-1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蔬菜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早熟、耐裂、少籽京欣類西瓜新品種,雌花開花到成熟需28天,全生育期90天。果實圓形、花皮、紅瓤、肉質(zhì)脆、口感好、中心糖10.35%,單瓜平均重4.5公斤左右,在稀植時可達7公斤。耐運輸,植株生長旺盛,低溫發(fā)育良好,易坐果。節(jié)間長12厘米,第6~7節(jié)出現(xiàn)第一雌花,后間隔4~5節(jié)著生一個雌花,生長勢較弱,適宜保護地栽培。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043.2公斤,較對照京欣一號(2857.5公斤/畝)增產(chǎn)6.5%,居12個參試品種第6位。
栽培技術要點: 4月初育苗,5月初定植,或者4月中地膜小拱棚直播,7月上、中旬收獲。種植密度0.5×1.6m。畝施磷酸二銨20公斤,尿素10公斤,土雜肥4方。待70%果實有雞蛋大時追施二銨10公斤,尿素7公斤,后期為了防止太陽灼燒西瓜果實,可適當在瓜面上蓋草。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地區(qū)做早熟西瓜種植。
祥研一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3
品種來源:天津市綠源種業(yè)有限公司以48-35-01為母本,以54-83-8F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綠源種業(yè)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該品種為早熟品種,生育期90天,果實發(fā)育期28~30天。生長勢中等,天津市植保所2002年鑒定中抗西瓜枯萎病,耐重茬,主蔓長2.6米左右,分枝力中等,葉色深綠,葉緣缺刻中等?;閱涡曰?。第一雌花節(jié)位4~5節(jié),以后每隔5節(jié)出現(xiàn)一個雌花。雌花密易座果。果實高圓形,果型指數(shù)1.1,果皮淺綠色,上有墨綠色條紋,果皮光滑,韌性較強,平均單果重5.2公斤,最大可達10公斤。果肉紅色,肉質(zhì)細脆,中心糖10.5%左右,口感好,風味佳,耐貯運。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027.5公斤,較對照京欣一號(2857. 公斤/畝) 增產(chǎn)5.95%,居12個參試品種第7位。
栽培技術要點:(1)該品種露地、保護地均可栽培;(2)露地栽培,3月中下旬育苗,4月底~5月初定植;保護地栽培, 2月下旬~3月上旬育苗,4月上旬定植;(3)可適度重茬種植;(4)行距1.5米,株距0.5米。2~3蔓整枝,第2~3個雌花留果;(5)重施底肥,座果后加強肥水管理,整枝.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地區(qū)做早熟西瓜種植。
愛耶比欣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4
品種來源:山西北方種業(yè)有限天津分公司利用自交系B2為母本,以XK-1-1-5為父本組配成的一代雜交種。
報審單位:山西北方種業(yè)有限天津分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早熟品種,果實發(fā)育期28天,全生育期80~90天。植株生長健壯,易坐果,第一雌花出現(xiàn)在5~6節(jié)位。田間表現(xiàn)抗枯萎病、蔓枯病、炭疽病,表現(xiàn)較強的抗逆性。豐產(chǎn),果實大小適度,單果重5~6千克,果實高圓,花皮,覆深綠色條帶,條帶清晰美觀,瓤色大紅,中心糖度10%左右,邊糖8%左右,質(zhì)細脆,可食率和商品率高。在早熟品種中更為突出的優(yōu)點是:果皮堅韌、硬度中(硬度23磅/厘米2左右)、抗裂果、耐儲運。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2941.2公斤,較對照京欣一號(2857.5公斤/畝)增產(chǎn)2.93%,居12個參試品種第8位.
栽培技術要點:應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雨水多的地區(qū)應高畦栽培。視土壤肥力及當?shù)卦耘嗔晳T,每畝種植700~1000株,二或三蔓整枝,選留第二或第三雌花坐果,坐果前整枝壓蔓,控制肥水,以免徒長。果實坐穩(wěn)后(約7天)追施膨瓜肥。注意肥料配比平衡,以提高果實含糖量。果實應在九、十成采收為宜。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早熟西瓜栽培。
愛耶一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5
品種來源:山西北方種業(yè)有限天津分公司以B2為母本,以T13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山西北方種業(yè)有限天津分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早熟品種,果實發(fā)育期28天,全生育期80-90天。植株生長健壯,易坐果,第一雌花出現(xiàn)在5~6節(jié)位。田間表現(xiàn)抗枯萎病、蔓枯病、炭疽病,表現(xiàn)較強的抗逆性。豐產(chǎn),果實大小適度,單果重5~6千克,果實高園,花皮,覆深綠色條帶,條帶清晰美觀,瓤色大紅,中心糖度10.5%左右,邊糖8.8%左右,質(zhì)細脆,可食率和商品率高。在早熟品種中更為突出的優(yōu)點是:果皮堅韌、硬度高(硬度30磅/厘米2以上)、抗裂果、耐儲運。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早熟組品種區(qū)域?qū)嶒炄c平均畝產(chǎn)3163.4公斤,較對照京欣一號(2857.5公斤/畝)增產(chǎn)10.71%,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應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雨水多的地區(qū)應高畦栽培。視土壤肥力及當?shù)卦耘嗔晳T,每畝種植700~1000株,二或三蔓整枝,選留第二或第三雌花坐果,坐果前整枝壓蔓,控制肥水,以免徒長。果實坐穩(wěn)后(約7天)追施膨瓜肥。注意肥料配比平衡,以提高果實含糖量。果實應在九、十成采收為宜。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早熟西瓜栽培。
華育二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6
品種來源:天津市高豐農(nóng)業(yè)科技研究所以早選1號A為母本,以早優(yōu)1號B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高豐農(nóng)業(yè)科技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華育二號西瓜為早熟品種,全生育期80天,從開花后25至27天成熟。植株生長粗壯,葉面蠟質(zhì)多,節(jié)短雌花多,易于做果,果型周正,花皮,果肉紅色,肉質(zhì)脆甜,纖維少,甘甜爽口,糖度高,中心糖度為10%以上,皮薄堅硬比較抗裂耐運輸??共∧芰姡S產(chǎn)、穩(wěn)產(chǎn)。單瓜重一般為7至8公斤以上。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129.4公斤,較對照京欣一號(2857.5公斤/畝)增產(chǎn)9.52%,居12個參試品種第4位。
栽培技術要點:本品種為大瓜型,在露地、保護地和大棚溫室均可栽培種植,即可以育苗移栽也可以直播。每畝留苗600至800株,雙蔓或三蔓整枝第二、第三雌花座果早期管理應施足底肥,肥料以氮磷鉀為主,合理配比合理施用。遇低溫多雨季節(jié)要加強人工輔助受粉。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地區(qū)做早熟西瓜種植。
抗裂優(yōu)欣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7
品種來源:天津市種子公司在1999年用引自北京的京欣一號親本材料B2和自有的圓型花皮材料X0組配選育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種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中早熟雜交種。開花授粉至果實成熟28~30天,果實高圓形,果皮綠色具有明顯黑綠條帶,果肉紅色,沙脆多汁,風味較好。中心糖度11%左右。單瓜重4~6公斤。果皮較堅韌,不易裂瓜,抗逆性較強,天津市植保所2002年鑒定抗西瓜枯萎病,適應性廣,雜交種千粒重45克。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2925.5公斤,較對照京欣一號(2857.5公斤/畝)增產(chǎn)2.38%,居12個參試品種第9位。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適宜保護地或露地栽培,土質(zhì)以肥力中上等的壤土為佳,畝密度800~1000株,雙蔓整枝,第二雌花起座果,開花授粉期遇雨或昆蟲少時應加強人工輔助授粉,肥料以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座底,輔之適量磷、鉀和微肥,注意適時采收。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早熟西瓜栽培。
津農(nóng)極爽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8
品種來源:天津市靜海縣民生種子開發(fā)中心以自交系FL-15為母本,F(xiàn)L-18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雜交種。
報審單位:天津市靜??h民生種子開發(fā)中心。
主要特征特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95天,植株長勢中等偏上,易坐果,果實圓球形,皮色好,外觀美麗,果肉紅色,質(zhì)脆多汁,中心糖10%左右,中邊糖梯度小,瓤質(zhì)脆沙,口感佳,籽少,食用方便。果皮薄,較耐儲藏運輸,一般單瓜重5~7kg。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早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132.0公斤,較對照京欣一號(2857.50公斤/畝)增產(chǎn)9.61%,居12個參試品種第3位。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露地地膜覆蓋大棚及小拱棚栽培,植株生長中等偏旺,中大果形,需充足的肥水,宜選用中上等肥力地塊,密度800~900株/畝為宜,多采用2~3蔓整枝,將多余幼瓜摘除,當瓜坐穩(wěn)后不再整枝打杈,留主蔓第二、第三雌花坐果,膨瓜期及時澆水施肥,發(fā)揮大果高產(chǎn)優(yōu)勢,果實充分成熟時采收,以確保品質(zhì)最佳。定植或直播前一次性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可重茬種植1~2年,重茬地種植宜增施農(nóng)家肥和磷鉀肥。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早熟西瓜種植。
少籽黑豹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09
品種來源:天津市蔬菜研究所1994年用E-10為母本,BL-7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蔬菜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中熟品種,雌花開花到成熟32天,全生育期105天。果實橢圓形、純黑皮、大紅瓤、肉質(zhì)脆、口感好,中心糖10.5%以上,種子少,食用方便,更耐貯藏,單瓜平均重7公斤以上,植株生長旺盛,抗旱及耐鹽堿性強,易坐果,節(jié)間長13厘米,葉長17厘米,寬14厘米,第一雌花著生在7~9節(jié),后間隔5~6節(jié)著生一雌花。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4164.7公斤,較對照豐收二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16.70%,居15個參試品種第5位。
栽培技術要點:天津地區(qū)4月初育苗,5月初定植,或者4月中下旬地膜小拱棚直播,7月上中旬收獲,種植密度0.5×1.7~2m,三蔓整枝,留一果。畝施二銨30~40公斤,尿素10~15公斤,土雜肥4方。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地區(qū)做中晚熟西瓜栽培。
津抗黑頂峰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0
品種來源:天津市蔬菜研究所1998年以SB-6為母本,NB-3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蔬菜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從雌花開花到成熟需32天,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果形橢園,皮黑又亮,瓤色紅,肉質(zhì)細脆,口感好,單瓜平均重6kg~7kg,中心糖10.5%以上,耐貯運,植株生長旺盛,易坐果,高抗枯萎病。節(jié)間長13厘米,第7~9節(jié)出現(xiàn)第一雌花,后間隔5~6節(jié)出一雌花,可在重茬1~2年地種植。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916.4公斤,較對照豐收二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9.75%,居15個參試品種第10位。
栽培技術要點:在天津地區(qū)4月初育苗,5月初定植,或4月中下旬地膜小棚直播,7月上、中旬收獲,種植密度0.5m×1.7m,畝施二銨15kg,土雜肥4方,等70%果有雞蛋大小時追二銨10kg。充分成熟時采收,以確保瓜的品質(zhì)。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地區(qū)做中晚熟西瓜栽培。
黑抗王(金黑霸)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1
品種來源:1995年天津市靜??h蔬菜種苗開發(fā)中心以自交系9705為母本,9702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靜??h蔬菜種苗開發(fā)中心。
主要特征特性:該品種為中晚熟雜交一代西瓜種,開花授粉至果實成熟32天左右。果實橢圓形,果皮墨綠色、瓤色紅、瓤質(zhì)細脆多汁、中心糖度11%以上,果皮薄而堅韌,耐運輸,天津市植保所2002年抗病鑒定中抗西瓜枯萎病,生長勢較強,座果率中等。一般單瓜重6kg左右。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4303.3公斤,較對照豐收2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20.59%。居15個參試品種第4位。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中上肥力地塊栽培、畝密度數(shù)600株左右,施足底肥,三蔓整枝,第二雌花起座果,座果期注意控制肥水,加強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應在天津地區(qū)做中晚熟西瓜種植。
抗重茬惠農(nóng)三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2
品種來源:天津市惠農(nóng)種業(yè)有限公司1995年以抗九為母本,唐8A1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惠農(nóng)種業(yè)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為90天左右,植株生長健壯,葉量適中,葉片中等,葉綠而厚,節(jié)間短雌花多易作瓜,果實橢圓,果肉大紅,皮厚1.5厘米。果皮為深綠色著黑色蛇行花紋,皮質(zhì)堅韌,中心糖含量為11.0%。天津市植保所2002年鑒定抗西瓜枯萎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4776.5公斤,較對照豐收2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33.85%,居15個參試品種第1位。
栽培技術要點:本品種為大瓜型品種,畝留苗550~600株,可利用密度調(diào)節(jié)單瓜重。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以重施伸蔓肥為主,結(jié)合澆水一次。肥料類別,以氮磷鉀配比施肥為佳,有條件可加施微量元素。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中晚熟西瓜種植。
抗重茬惠農(nóng)七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3
品種來源:天津市惠農(nóng)種業(yè)有限公司1995年抗九為母本,唐8B4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惠農(nóng)種業(yè)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為90天左右,植株生長健壯,葉量適中,葉片中等,葉綠而厚,節(jié)間短雌花多易作瓜,果實橢圓,果肉大紅,皮厚1.5厘米。果皮為黑色,皮質(zhì)堅韌,中心糖含量為9.95%。天津市植保所2002年鑒定抗西瓜枯萎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4353.0公斤,較對照豐收2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21.98%,居15個參試品種第3位。
栽培技術要點:本品種為大瓜型品種,667平方米留苗550~600株,可利用密度調(diào)節(jié)單瓜重。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以重施伸蔓肥為主,結(jié)合澆水一次。肥料類別,以氮磷鉀配比施肥為佳,有條件可加施微量元素。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中晚熟西瓜種植。
豐收一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4
品種來源:1987年中國農(nóng)科院西瓜組以中16為母本,中九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惠農(nóng)種業(yè)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為90天左右,植株生長健壯,葉量適中,葉綠而厚,節(jié)間短,雌花多,易于座瓜,果形橢圓,皮色墨綠,果肉大紅,皮厚1.5厘米。本品種極其耐貯耐運,貯存20天商品性不變。中心糖10.55%。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4776.5公斤,較對照豐收2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22.64%,居15個參試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本品種為大瓜型品種,畝留苗550左右,可用密度調(diào)節(jié)單瓜重。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以重施伸蔓肥為主,結(jié)合澆水一次,座果后追肥一次,并結(jié)合澆水一次。肥料類別以氮磷鉀配比施肥為佳,有條件可加施微量元素,合理施用激素性肥料。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中晚熟西瓜種植。
津黑霸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5
品種來源:天津市種子公司1998年以TX-1為母本,以D7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種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中熟雜交種,開花授粉至成熟32天左右,長勢強,后期葉片不早衰,果實橢圓形,較圓正,果皮黑綠,表皮覆有臘質(zhì)、紅瓤,瓤質(zhì)脆沙多汁,中心糖10.5%左右,褐籽中大。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832.7公斤,較對照豐收2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7.40%,居15個參試品種第11位。
栽培技術要點:喜肥水,適宜中上等肥力露地及保護地栽培,畝留苗700株左右,三蔓整枝,第2~3雌花座果,以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作底肥,增施磷、鉀肥與微肥,座果期應控制肥水,果實膨大期加強水肥管理,開花、授粉時遇陰雨天氣應加強人工輔助授粉,并注意適時收獲,每畝用種量100克。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中晚熟西瓜種植。
抗病黑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6
品種來源:天津市種子公司以D49為母本,以D54-3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種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中晚熟雜交一代西瓜種,開花授粉至果實成熟32天左右。果實橢圓形、果皮黑色,瓤色鮮紅,瓤質(zhì)細脆多汁,口感較好,中心糖10.2%左右,果皮較薄而堅韌,極耐運輸,植株生長勢強,天津市植保所2002年抗病鑒定中抗西瓜枯萎病,耐重茬,結(jié)果率中等。一般單瓜重5公斤左右。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822.2公斤,較對照豐收2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7.11%,居15個參試品種第13位。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中上等地力栽培,畝密度700株左右,施足底肥,注意氮、磷、鉀的配合,三蔓整枝,主蔓第2~3雌花座果,座果期注意控制水肥,遇陰雨天氣應加強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結(jié)實率。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中晚熟西瓜栽培種植。
愛耶8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7
品種來源:山西北方種業(yè)有限天津分公司1997年以WW047-12為母本,以W024-1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山西北方種業(yè)有限天津分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90~95天,果實發(fā)育期32~35天。植株生長健壯,伸蔓快,主蔓2.6米,分枝力中等,葉片大而厚,色深綠,缺刻中深。第7~8節(jié)出現(xiàn)第一雌花,以后每隔4節(jié)出現(xiàn)1雌花,坐果能力強,果實橢圓型,果型指數(shù)1.40左右,果皮底色綠,條帶清晰美觀,果肉大紅。果皮較?。?厘米左右)。商品種子(F1)大型,千粒重90克以上,深褐色。商品瓜為大果型,單瓜重7~8公斤,最高可達20公斤,果形周正,外觀美,商品率高,果皮硬而韌性好,因而耐貯運,果肉多汁細嫩,中心折光糖10.5%左右,中邊糖梯度小。播種后出苗快、苗壯苗齊,植株伸蔓快、長勢好,產(chǎn)量高,天津市植保所2002年鑒定中抗西瓜枯萎病,可適度重茬栽培。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4047.1公斤,較對照豐收2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13.41公斤,居15個參試品種第9位。
栽培技術要點:應選擇較肥沃的砂瓤土。露地栽培或大、中棚地膜覆蓋栽培均宜。三蔓整枝,畝栽600~700株,株距0.5米,行距2米,適時整枝壓蔓,選留第2或第3雌花坐果,每株選留1果。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中晚熟西瓜種植。
黑優(yōu)1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8
品種來源:天津市津南區(qū)種子公司以自交系ZY-61為母本,NK-32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雜交種。
報審單位:天津市津南區(qū)種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100天左右,植株長勢中等偏上,易坐果,果實橢圓形,純黑皮,外觀美麗,果肉紅色,質(zhì)脆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左右,中邊糖梯度小,瓤質(zhì)脆沙,口感佳,籽少,食用方便。果皮薄、韌性大,耐儲藏運輸。一般單瓜重5~7
公斤。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西瓜中晚熟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4162.1公斤,較對照豐收2號(3568.6公斤/畝)增產(chǎn)16.63%,居15個參試品種第6位。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露地地膜覆蓋栽培,選用中上等肥力和水平管理,一般株行距0.5米×1.7米,密度700~800株/畝為宜,為中熟栽培,可以兼作中晚熟大果型瓜栽培,可適當稀植,采用2~3蔓整枝,留主蔓第二、第三雌花座果,膨瓜期及時澆水施肥,發(fā)揮大果高產(chǎn)優(yōu)勢,果實充分成熟時采收,以確保品質(zhì)最佳。定植或直播前一次性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可重茬1~2年。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做中晚熟西瓜種植。
津蜜三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19
品種來源:天津市蔬菜研究所1999年以4N-5作母本,以BF-3為父本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蔬菜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中熟無籽西瓜新品種。雌花開花到成熟需32天,植株生長中等,節(jié)間長約12厘米,葉片長約16厘米,寬約12厘米。第一雌花著生在第7~9片葉,后間隔5~6節(jié)出現(xiàn)一雌花。單瓜平均重5.5公斤以上,中心糖11%以上,皮厚1.0厘米左右。果實圓形,純黑皮,果形指數(shù)1.0。瓤色紅、肉質(zhì)細脆、汁多,著色秕籽極少或無,白秕籽少,剖面好,耐貯運,常溫下可貯藏一個月。天津市植保所2002年鑒定中抗西瓜枯萎病。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無籽西瓜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928.1公斤,較對照黑蜜二號(3802.6公斤/畝)增產(chǎn)3.30%,居3個參試品種第2位。
栽培技術要點:天津地區(qū)4月初育苗,5月初移栽,5月底~6月初坐果,7月中、下旬成熟。種植密度0.5×1.7m。畝施基肥二銨15公斤,尿素10公斤,土雜肥4方。田間有70%瓜雞蛋大時,追磷酸二銨15公斤,尿素10公斤,隨后澆水。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地區(qū)做無籽西瓜栽培。
津蜜四號
審定編號:津?qū)徆?002020
品種來源:天津市蔬菜研究所1997年以YB-1四倍體作母本,以JS-1為父本雜交組配而成。
報審單位:天津市蔬菜研究所。
主要特征特性:用臺灣新紅寶分離后代誘變的4X與美洲生態(tài)型,東亞生態(tài)型及易位系復合雜交選育的父本選配而成的中熟花皮無籽西瓜組合,全生育期為112天,果實生育期32天,單瓜平均5.0~6.0公斤,中心糖11.5%以上,瓤紅,肉細脆,耐貯運。植株生長中等,前期伸蔓快,易坐果,節(jié)間長12厘米,葉片長約16厘米,寬約12厘米,第一雌花著生在第7~9節(jié),后間隔5~6節(jié)著生一雌花。
產(chǎn)量表現(xiàn):該品種2002年參加天津市無籽西瓜組品種區(qū)域試驗三點平均畝產(chǎn)3992.2公斤,較對照黑蜜二號(3802.6公斤/畝)增產(chǎn)4.99%,居3個參試品種第1位。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天津地區(qū)種植,在天津地區(qū)4月初育苗,5月初移栽,5月底~6月初坐果,7月上中旬成熟。種植密度0.5×1.7m。畝施基肥二銨15公斤,尿素10公斤,土雜肥4方。田間有70%瓜雞蛋大時,追磷酸二銨10公斤,尿素7公斤,隨后澆水。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地區(qū)做無籽西瓜栽培。
馬 鈴 薯
大西洋(Atlantic)
審定編號:津?qū)徥?002001
品種來源:1980年國家農(nóng)業(yè)部種子局由美國引進,我公司于1999年從中國農(nóng)科院蔬菜研究所引進大西洋脫毒試管苗,通過無土栽培生產(chǎn)微型脫毒種薯,再繼續(xù)擴繁用于生產(chǎn)。
報審單位:天津市洋裕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特性:該品種生育期100天,為中熟品種。株型直立,株高50~60公分,植株繁茂,葉片肥大,花淡蘭紫色,花量中等。花粉孕育性低,不能天然結(jié)實。塊莖圓形,較大而整齊,薯皮淡黃有麻點網(wǎng)紋,薯肉白色,芽眼較淺,結(jié)薯集中,每株結(jié)薯4~5個,淀粉含量較高,達14.9%左右。還原糖較低,中熟耐儲藏。退化快,一般畝產(chǎn)1500公斤左右。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2年在寶坻、北辰、薊縣試種,產(chǎn)量1500~2000公斤/畝。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技術要點:大西洋是炸片的專用品種,生長期100天,產(chǎn)量高,但對栽培要求嚴格。(1)選茬整地:選土質(zhì)疏松的沙壤土和輕壤土,土壤PH在6~7之間,地下害蟲較輕,有水澆條件的地塊;(2)施肥:重施底肥,化肥比例N.P.K.2:1:4;(3)播種:種薯處理,播種前20天進行催芽,芽長1公分左右播種,播種量每畝150公斤 ,切塊20~25克大小,每塊帶一個芽眼,土壤10厘米溫度穩(wěn)定在7~10℃時即可播種。播種方式:大壟雙行有利于培土,大壟距75公分,小壟距15公分,株距25公分,培土深度10~12公分;(4)栽培管理:澆水,花期開始澆水,全生長期澆水2~3次。二季作地區(qū)應打凍水。病蟲害防治,防地下害蟲用鋅硫磷拌麥麩撒在溝內(nèi),防晚疫病用瑞毒霉、甲雙靈等防治。
適宜種植地區(qū):適宜天津市栽培種植。